第258章 糟了!朝鲜使臣和建奴人质打起来了!
与此同时,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又是一阵千恩万谢,然后退到了一边。
紧接着,内阁首辅薛国观又递上一份名单,名单上面都是一些准备去朝鲜驻军将领的名字。
这份名单是内阁和朱慈烺最终决定的人员名单,崇祯之前也早就看过了,因此自然也没什么意见,随后便答应了。
就这样,关于朝鲜驻兵一事总算有了初步的确定,只等这些将领来到京城集合之后便可以前往朝鲜。
而且大军必须在十月底到达朝鲜,因为要是过了十月,北方大雪纷飞,大军可就没那么容易出发了。
除此之外,这次的去朝鲜驻扎的水师也不需要重新招募,因为这几位将领来的时候会携带一部分水师,再加上郑芝龙承诺的五千水师,合计约为三万多人。
等大军到了朝鲜之后,还会招募一批朝鲜人,总兵力会达到五万左右。
而这五万人,就是大明扎建奴后方的一根刺,时刻威胁着建奴,让建奴不敢随意侵扰辽东。
除此之外,这支军队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为将来进攻日本做好铺垫!
毕竟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日本的。
等解决完建奴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日本!
几百年后,那场曾经发生在华夏的惨剧绝对不会再发生了!
他要将日本彻底彻底覆灭!
京城的九月,空气里依旧蒸腾着黏腻的暑气,老槐树的叶子蔫头耷脑地垂着,连蝉鸣都透着几分倦怠。
就在这样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两万多名漕工如迁徙的蚁群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京城。
他们挑着简陋的铺盖卷,扛着磨得发亮的铁镐、铁锹,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一路走来,粗布短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黝黑壮硕的脊背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却又隐隐透着对生计的渴望。
这两万多漕工皆是二十到四十岁的精壮汉子,正是气力最足、干活最利落的年纪。
至于其他的漕工,只能等到明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修建水泥路再进京了。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毕竟此番修路,工期可是紧的厉害,所有的路必须赶在今年下雪之前全部完工,否则一旦冰雪封路,所有工程都得停滞。
为了赶在下雪前完成任务,自然要挑这些年轻力壮的劳力。
而户部也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安置,城外之前那些安置灾民的房屋,此时刚好收拾出来给这些漕工们居住。
随着漕工们陆续到位,京城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工部依照先前的规划,在所有京城的主干道上竖起了醒目的告示牌,用粗重的竹篱笆将施工区域围得严严实实。
而因为《大明日报最近这段时间天天在头版头条宣传修路的好处,所以即便老百姓们的出行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看着报纸上的宣传,想着日后能有平坦宽敞的道路,倒也没怎么闹腾。
除此之外,因为有些道路实在太过于狭窄,所以需要扩建,而这个时候,道路两边的房屋和商铺就不得不拆除了。
起初,涉及到的百姓们难免有些抵触,毕竟那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或是苦心经营的生意场所,怎么能说拆就拆呢?
这未免也太不讲道理了!
朝廷自然也是考虑到了这点,所以这次给出的补偿银子自然也是十分丰厚。
白的银币往桌上一放,再加上官员们苦口婆心地解释修路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少人也就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但凡涉及到拆迁的百姓和商户,大多数都发了一笔横财!
朝廷给的银子足够他们再买两座同样规格的房屋或者商铺了。
比如某条胡同里的老李头,原本守着一间破旧的小铺子过日子,正因为这间铺子刚好在路口,所以必须要进行拆迁。
一间小小的铺子,朝廷居然给到了一百五十两的拆迁补偿!
拿到补偿款后,这老李头简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他的那间小铺子当年也只是了三十两银子买的,现在却是翻了五倍!
这些钱足够他重新买上一间商铺,并且养老了。
一时间,因为拆迁发家的故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原本对修路还有些怨言的百姓,也都开始盼着这种好事能落在他们头上.
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每天还没亮透,京城的城门刚一打开,两万漕工们便扛着工具,迈着匆匆的步伐进城,朝着各个工地汇聚。
等到夕阳西下,余晖将城墙染成血色时,他们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排着长长的队伍返回城外的住处。
远远望去,这支队伍像一条黑色的长龙,在京城与城郊之间日夜穿梭。
当然也有人私下里忍不住抱怨。
“白天在城里当牛做马,晚上回城外睡破屋子,这日子可真不是人过的。”
可话虽这么说,摸摸怀里比寻常劳作多三成的工钱,又都把抱怨咽回了肚子里。
毕竟这年头,能有口饱饭吃,还能攒点钱寄回家,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
朱慈烺虽说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但始终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因此闲暇之余,他也会换上一身便服带人走到京城的大街小巷,亲眼瞧瞧工程的进展。
只见整个京城几乎都被施工的热潮所笼罩,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