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虽然宗室子弟确实都是废物,但这话你不能说出来啊!
突然就在这时,倪元璐忍不住开口问道:
“殿下,那另一方面又该如何着手?”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第一个办法确实很好,但倪元璐总觉得第二个办法应该会更好。
朱慈烺抬手示意倪元璐稍安勿躁,随后这才继续说道:
“其二,究其根本,那些士绅豪强之所以死死霸占土地,无非是因为如今粮价高昂,有利可图罢了。”
“但倘若粮价不再那般高昂,他们自会逐渐舍弃手中多余土地。”
内阁大臣范景文听到这话,忍不住插话道:
“太子殿下,您这话固然在理,可究竟要如何才能让粮价降下来呢?”
“要知道大明的粮价已持续上涨数十年了,从未有过回落之势。”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
“范阁老说的没错,不过本宫自有办法,那便是持续从海外大量购买粮食。”
“想必诸位都已有所耳闻,今年郑家已经从海外运回了一批粮食,且今年入冬之前,还会有一批粮食运回大明。”
“虽说这两批粮食不算太多,难以对当下粮价造成显著冲击,但从明年起,朝廷定会加大采购力度。”
“今年运一千万石,明年便运两千万石,甚至三千万石,直至大明粮价彻底稳定下来。”
朱慈烺心中十分清楚,即便目前已经有了红薯和土豆,但因其口感始终不及大米和白面,且部分地区也不适宜种植,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大明还是会缺粮的。
故而每年从海外大量运送粮食至大明,便成了至关重要之事。
况且如今朝廷财库充盈,也并不在乎些许钱财损耗,哪怕因此亏钱也无妨,反正一切都是为了少饿死一些百姓。
伴随着朱慈烺把话说完,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众人似乎都在思索着这个计策是否可行。
虽然从海外大量购买便宜的粮食确实可以缓解国内的饥荒和抑制粮价上涨,可是粮食要是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谷贱伤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貌似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现在大名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谷贱伤农?
还是先喂饱百姓再说吧!
大不了等到粮食的价钱稳定下来之后,再取消从海外运粮的行动也就是了。
这样想着,朱慈烺的这一计策自然赢得在场众人一致支持。
“太子殿下圣明,老臣佩服!”
“殿下真是聪慧果敢,臣自愧不如!”
“大明有殿下,真乃大明之幸,臣代天下百姓谢过殿下!”
一时间,几位大臣反而纷纷对朱慈烺拱手行礼,言语间尽是钦佩之情。
当然,有几个人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若朝廷真从海外大量运粮,那么大明国内的粮价势必下跌,届时损害的可是他们的利益,毕竟他们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朱慈烺的这个办法,无疑会导致他们手里的资产大幅缩水。
然而这终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身为内阁大臣,他们又怎好公然反对?
只能一个个恭维了起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更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太子殿下尽管放心,户部必定全力支持郑家从海外运粮一事,无论郑家运来多少粮食,户部定会如实结清货款,绝无拖欠!”
朱慈烺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再看一旁的崇祯,也早已激动得难以自抑,因为崇祯也知道朱慈烺的这些办法要是能够顺利施行的话,那大明百姓可就真有救了。
于是乎接下来的几日,《大明日报可谓铺天盖地、满是宣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好处的内容。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大明日报便简单的宣传了一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好处,因此百姓对此多少有些印象。
如今朝廷再度大力宣扬,百姓们瞬间便回想起先前之事。
前后一联系,他们自然领会到其中诸多好处。
毕竟往昔,百姓除缴纳田税外,还需承担高额的人头税、杂役税等等乱七八糟的税收,这就导致大明黑户极多,为的就是逃避这些乱七八糟的税。
但如今,朝廷将这些繁杂税种统统整合进田税,并且一次性收取,绝不再二次征收。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没有土地的百姓而言,连田税和人头税都无需再交,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土地。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有地者按地交税,无地者彻底免税!
那些居住在京城里、名下没有土地、只靠做点小生意谋生的人们听闻此消息,简直可谓是欣喜若狂。
自家交了几十年的人头税和杂役税,突然说是以后都不用交了,换做是谁谁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