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富商们纷纷慷慨解囊,拿出大量的钱粮和酒食,供城外的大军享用。
另一边,汪乔年已经带着左良玉来到了自己的府邸。
庭院中的树木在寒风中微微晃动,树枝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似在迎接凯旋的英雄。
而管家早已得到消息,提前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菜。
左良玉在亲兵的协助下处理完手臂上的伤口后,便与汪乔年一同入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汪乔年的脸上泛起了红晕,言语间满是感慨:
“说实话,贼寇围城时,城中兵力悬殊,我真以为信阳城此番在劫难逃,心中只想着以死报国,尽忠职守。”
“却没想到左将军神兵天降,及时赶来救援,这场胜利真是宛如一场梦境一般!”
左良玉听后,对汪乔年不禁多了几分敬重。
因为就在他赶来救援时,亲眼目睹汪乔年身着战甲,亲自带兵在城外与贼寇厮杀。
若汪乔年是武将,这其实倒也不足为奇,可他身为一介文臣,竟能在大战中镇定自若,甚至亲自带兵厮杀,实在令人钦佩。
下一秒,左良玉连忙拱手夸赞道:
“汪大人切勿过谦,依在下看来,您在守城期间奋勇杀敌、坚守城池,功劳丝毫不比我小。”
汪乔年哈哈大笑,摆了摆手道:
“左大人就别客气了,此次要不是你率领大军冲锋陷阵,力挽狂澜,这信阳城恐怕早就被贼寇攻破了,本官也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此战!你才是首功。”
“本官定会在奏书中如实详细陈述你的功绩。”
左良玉听后,顿时喜笑颜开。
以往的捷报多由他自己撰写,可其中难免夸大其词,水分颇多,朝廷也一直不怎么相信他的捷报。
虽然这次获得了大胜,但他还是担心朝廷不相信他的捷报,认为他是在虚报功劳。
不过若是汪乔年在他的奏疏里也详细讲明此事,那么他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毕竟汪乔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朝堂上信誉一向很好,他的话朝廷肯定会相信的。
想到这儿,左良玉赶忙举起酒杯:
“如此,下官就谢过汪大人了。”
随即两人再次碰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房间里回荡,气氛一片喜气洋洋。
下午,战场统计结果大致出炉。
此战歼灭农民军两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还俘获了包括李定国、刘文秀等张献忠的义子和其他高级将领。
然而缴获的粮草、甲胄却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农民军本就一穷二白。
而这些缴获物自然尽数归左良玉所有。
在此次战争中,左良玉损失了三千多人,麾下的粮草、装备也消耗巨大,急需补充。
对于俘虏中身强力壮、愿意归顺的,左良玉决定将他们编入军队,充实自己的力量。
左良玉盘算着,这些新补充的兵力,再加上此次战功带来的封赏,自己的势力又能壮大几分,说不定离侯爵之位又能迈进一大步。
然而,事情其实还远未结束。
因为城外仍有不下十万农民军在周边地区游荡。
若不尽快将他们聚拢收服,这些人极有可能再次为祸四方。
而这也是贼寇难以彻底剿灭的原因!
毕竟他们人数众多、行踪不定,又难以管控。
等到饿急眼的时候,就会再次劫掠周边的村庄和城池。
汪乔年和左良玉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接下来,他们计划尽快聚拢逃往四周的农民军,然后再按照朝廷的规定,将这些人运至辽东。
但这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