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128章 大明朝的‘梁山好汉’造反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8章 大明朝的‘梁山好汉’造反了!(4 / 5)

如此一来,他们的队伍愈发壮大,甚至有人将他们奉为梁山好汉。

明末时,《水浒传这本小说极为流行,其中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再加上明末识字率很高,因此这本小说就流传的更广了。

朱慈烺合上奏折,一脸头疼地捏了捏眉心。

事实上,关于山东李青山起义这事,他在历史上也有所耳闻。

据说当时这事震动了整个朝廷,崇祯得知后更是暴怒,派遣了数万军队还有数万水师对李青山合围剿杀。

最终李青山所部被全部剿灭。

从起义到被彻底消灭,前后不过半年左右时间。

虽说最终看似明朝胜利了,但明朝的漕运却因此被彻底毁掉,直到明朝灭亡,漕运都没能恢复过来。

而且据历史记载,李青山最开始其实是想投降的,可崇祯不知犯了什么毛病,拒绝了他的投降,最终还是将他杀了。

朱慈烺回过神来,看向薛国观问道:

“这件事朝廷里还有什么人知道?”

薛国观回答道:

“臣暂时也不清楚,只知道这份折子目前只有兵部尚书和臣看过。”

“不过臣觉得这事很快就会传开,毕竟山东那边怕是瞒不住了。”

“臣觉得此事影响太大,恐对漕运造成影响,所以想来问问太子殿下该如何处置?”

本来这种事完全可以拿到朝堂上说,可如今的大明朝,既要对付辽东建奴,又要组织水师打建奴水师,还要对抗李自成等农民军。

薛国观心中明白,大明眼下实在不宜再动兵了,所以他没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说,而是先来征求朱慈烺的意见。

朱慈烺先是松了口气,随后说道:

“这事你做得不错,确实没必要把它拿到明面上去说。”

薛国观听后赶忙问道:

“太子殿下,那您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理?”

朱慈烺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

“以你所见呢?”

薛国观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

“臣以为还是以安抚为主较为妥当,因为如果朝廷直接派兵剿灭李青山的话,则需消耗大量兵力、人力、物力和钱财。”

“其次因为李青山所率多为水匪,想要剿灭他们的话,就要同时动用步兵和水师,调动这些兵力属实有些麻烦。”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现在控制着漕运,万一把他们逼急了,他们直接毁掉漕运,那可就危及大明安危了。”

“毕竟漕运关乎两岸数千万百姓以及数百万漕工啊。”

朱慈烺听着薛国观的分析,心中倒是有些欣慰,觉得总算没白把薛国观提拔到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因为薛国观所想的和他基本上完全一致。

在明清时期,漕运无疑是朝廷的重要的经济措施。

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对南方和北方的收税方式存在差异。

北方百姓交税的方式主要是以银子为主,而南方百姓则以交粮食、也就是大米为主。

这些收缴上来的粮食需通过漕运运往北京,以确保北京的粮食供应及百官禄米。

可以说,漕运关乎明清两朝的国家命脉。

正因如此,朝廷每年在漕运上都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仅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就达百万之众,且河道两旁的百姓也依赖漕运生存,人数更是足有千万之众。

然而,通过漕运运输粮食,一石粮食的运输成本至少需要消耗两石粮食,漕运实际上早已入不敷出。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漕运如此艰难,为何不改用海运呢?

毕竟海运比漕运更为便捷、而且不会像漕运那样需要定时维护,难道古代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古人从来都不是傻子!

朱慈烺曾经查阅过一些这方面的史料,原来早在明中期就有人考虑过使用海运,但该方案还未实施便被放弃了。

首先,若改用海运,数百万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将瞬间失业。

而朝廷又无法为他们提供其他工作,届时这百万人失去生计,必将成为重大隐患。

甚至可能引发百万农民起义!

其次,漕运主要在大明境内进行,无论发生何事都有迹可循。

但若换成海运,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万一有人心怀不轨,对粮食起了歹意,制造沉船事件,那么朝廷一年的税收就会付诸东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