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3 / 3)

英莲坐在书案旁,双手支着下巴,听得十分入神。

卧室中芷芍在整理贾琮的衣物,听到悠扬的琴声,也不知觉坐到榻上倾听。

堂屋中晴雯蓦然停下了针线,五儿的目光也看向书房方向。

自从贾琮入了贡院,龄官便有些百无聊赖,整日窝在自己房里,把玩贾琮送她的花冠和戏服。

书房里传出婉转秀美琴声,龄官这样戏乐出身的女子,更是听得入神,不知不觉放下手上的花冠。

琴音初时和缓而零落,悠扬又平和,如同婉转的情愫,更像无声的倾述。

渐渐琴韵变得气势流畅,宛如清流奔腾,雀跃盎然,飞驰不息,仿佛瞬间迅捷的潮汐,往复来回,充斥宁静的院落,远远散向高空……

……

神京,贡院,衙署正堂。

正是春日和阳,突然气机骤变,云颢翻涌,竟下起一阵春雨。

细密如丝的雨幕,透着一丝雀跃盎然,弥散着宜人润泽和清凉……

衙署正堂之中,三名主考官正端坐闲谈,各人身旁的茶碗飘着袅娜茶雾。

吏部尚书陈墨笑道:「方才属官昭示考牌,老夫留意了今日书经考题。

特别是首题,裁剪整句,化繁为简,大巧若拙,颇为精妙。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此言历代注解繁多,名人贤达吟咏不绝,本届举子以此做题,想要写出新意,颇为不易。

而且,这些参考的举子,都生于平和荣益之时。

托孤之贞丶寄命之坚丶大节之心,乃君子德器臻化之境,对这些太平盛世之人,过于悲怆,只怕难有深切领悟之心。

王大人以为如何?」

王士伦微微一笑,因今日书经考题,就是由他制题,陈墨当年是状元之身,说出此话不过是探讨闲聊之意。

说道:「陈大人所言未尝不是道理,只是治国之事,圣贤有训,居安思危。

虽为盛世,更需忠直之心,磊落之臣。

陈大人是官场前辈,见多风云起伏,体悟世事沧桑,比晚辈更能体悟,时有荣衰,然君子之德,仁义礼智,可度劫难,不可轻弃。

不管太平盛世,还是国有坎坷,托孤之贞丶寄命之坚丶大节之心,都该是士人毕生践行之德。

这贡院应试的数千学子,他们都生于平和荣益之世,有皓首书生,有穷经才俊,就必定有慷慨奇男!」

陈墨听了王士伦一番话,收起脸上闲聊之情,右手轻抚花白的胡须,双目凝然,微有沉吟之状。

王士伦端起身边的茶碗,微微抿了一口,望向窗外雨幕笼罩下,整齐排列的无数号宿,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麽……

王士伦和陈墨恍如坐而论道,一边的徐亮雄听得有些迷惑,这两位大人怎麽聊着天,就打起禅机来了?

不过徐亮雄对他们的聊天内容,并不太感兴趣。

他当年也是才高八斗,眼界颇高。

所以觉得书经之学,不过是士人入门之基,所谓微言大义,常常流于空谈。

科举取士,只有策问之学,方是理政实用之学……

……

贡院,号舍之中。

贾琮对抄录的书经考题,揣摩推敲一番,等到心中有一些笃定。

这才又回到书经首题: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此时,号舍外春雨如丝,润泽清凉的气息之中,似乎蕴含着一股天地沛然之机。

他心中思绪翻涌,文思脉脉,兴之所至,慨然提笔疾书,紫毫挥舞,稿纸上一行行古拙俊雅的手书,犹如喷薄而出:

托孤之望,寄命之德,大节之义。

唯清洌浩然之辈,迈蝇营利熏之垢,去阴霾晦暗之心,方可为之。

然则,仁义礼智之性,非人之初,刚柔善恶之气,非天之赋。

天以辽阔澄澈,则日月星辰循其里,地以宽坦寥廓,则草木山川繁其荣。

士人何以凝聚托孤丶寄命丶大节三者之勋。

无他,源于书经苦读,承于先贤教化,感于英辈垂范,磨于岁月苦砺。

然后见性明心,贞净之德方以始铸。

书经先人传言,典籍蒙尘高悬,非为朽朽之言,千年延续,浸润血火,印证生死,光照忠奸,即为雅言,也为刀剑!

青衫儒法业生,书经缎熔铮心,不谢托孤寄命之勇,不弃生死天伦大义。

蹈临社稷兴盛,扶庇正道沧桑,孤身可负风雨,敢效断头刑天!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