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起,我的命运真正改变了。”
前排一名年轻女孩捂着嘴惊呼:“天啊!这是什么神仙剧情?林源简直是救世主!”戴着眼镜的男粉丝推了推镜框,低声感叹:“源神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啊,不仅拒绝得干脆,还给了她一个未来。”
后排的中年妇女擦了擦眼角:“霉霉真的太勇敢了,换我年轻时,绝对不敢这么直接。”
举着应援牌的少女激动地摇晃着牌子:“林源和霉霉的cp也太好嗑了吧!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站在角落的记者快速记录着,喃喃自语:“这段故事明天绝对能上头条,标题就叫《从心动到命运的转折点。”
与粉丝们的热烈反应不同,林源却越听越难受。
霉霉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但她的目的再明显不过——用更多细节去反驳那些恶毒的谣言。
谣言声称,霉霉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资源,是因为与林源进行了不正当的交易。
而霉霉此刻的叙述,却向所有人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
林源对她的投资,源于列车上的偶遇,甚至是在她主动表白被拒之后,他主动递上的橄榄枝。
这一番话,无疑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从平息舆论风波的角度来看,霉霉的行为无疑是高效的。
然而,她的做法也等同于将一道尚未愈合的伤口,生生撕裂开来,暴露在公众面前。
演唱会现场,粉丝们的反应大多是同情与理解。
但林源清楚,这只是幸存者偏差,因为在场的人几乎都是霉霉的忠实拥趸。
一旦离开这个充满善意的空间,外界的舆论场绝不会如此温柔。
更何况,那些被霉霉驳斥的媒体,必然会借此大做文章,将她塑造成一个明知林源有女友,却仍试图挖墙脚的“恶毒女巫”。
在欧美文化中,“荡妇”并非一个极具侮辱性的词汇,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象征着自由、开放与魅力。
因此,欧美社会并不像东亚地区那样热衷于“荡妇羞辱”。
然而,毁掉一个女明星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给她扣上“恶毒女巫”的帽子——这类似于东亚文化中的“心机绿茶”与“歹毒女人”的结合体。
林源再也坐不住了。
作为一个男人,他怎能容忍霉霉站在自己身前,用她的名誉替他遮风挡雨?
就在他准备起身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刘语菲发来的短信。
林源点开短信,上面只有短短几句话:
“我知道你现在坐不住了,但请忍住。
即便你上台,又能说什么呢?
很可能只会弄巧成拙,别让霉霉的付出白费。”
刘语菲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男女事情上,从来都是越抹越黑的。
甚至很多时候,连事实和真相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只有一条: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会选择相信什么。
林源和霉霉之间的“不正当交易”之所以难以澄清,正是因为它迎合了某种阴暗心理。
霉霉用另一个更讨喜的故事版本,成功实现了对谣言的降维打击。
但如果林源此时上台,他能拿出一个比霉霉的版本更受大众欢迎的叙事吗?
大概率是不能的。
不仅如此,他的介入还可能破坏霉霉精心构建的故事框架,甚至让谣言重新占据上风。
林源握紧手机,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坐回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