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彼得在林源下水前说过,在林源返回时,他会在这儿接应林源。
但林源知道,自己根本不会给老彼得下水接应他的机会,这一趟全程他相信自己能在2小时内搞定!
不仅仅只是来回探路,甚至包括铺设引导绳的工作,他有着充足的自信。林源果断的越过减压点,继续快速向着水底游去。
短短的3分钟时间,林源就顺着引导绳,穿过蜿蜒曲折的通道,来到了u型水道的底部。
此时的深度,就是水下35米处,前方是一个100米长的像是肠道一般曲折的通道。
在地下水上涨之前,这儿是旱道,用双脚前进就已经相当不易。
当水淹没这儿后,想要游过这段100米的区域就更加艰难。
水底泛起的泥沙,让能见度更是进一步下降到了30厘米。
在这样的环境下,正常的潜水员们根本不敢游的太快,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撞在岩壁上,只能摸索着绳索一点一点的慢慢往前游去。
按照老彼得给的潜水方案,从入口抵达坑底需要10分钟时间,穿过眼前这个坑道需要35分钟,然后是单纯的上浮时间8分钟,剩下就是前往5号营地的水平游动费20分钟。
这单程的时间算起来,也不过就是75分钟左右,往返合起来150分钟。
可老彼得预估的全程时间是4小时,这剩下的90分钟中,其中有60分钟是3次减压的时间,剩下30分钟是留给林源在水下铺设引导绳的时间。
可以说时间是安排的相当紧凑。
但林源完全没有按照老彼得的预计前进,仅仅只是抵达水底的时间,他就只费了3分钟,节省下了7分钟时间。
在底部穿行的时候,林源更是没有丝毫畏畏缩缩小心前进的姿态,而是马力全开,以全速向前冲去。
狭窄的水道,昏暗的视野对于林源来说,根本不是任何的难题。
在水下他的神经反应速度并没有被限制,撞在石壁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的。
哪怕能见度很低,但是依旧足够他及时作出反应,并且调整角度了。
此时林源在水下的身姿,矫健的像是一只海豚,他不断地翻滚调整姿态,以非常丝滑的方式,穿行在这如同小肠一般曲折的水道之中。
只是这速度一快,就难免搅动起更多的泥沙,让水下变得一片浑浊,林源游过的地方,像是山洪暴发后泥沙俱下的模样。
这一段直线100米的水道,弯七拐八后可能实际距离超过了230米,但是林源只了6分钟就通过了老彼得认为需要35分钟的路程。
这一速度,岸上的老彼得等人是看到,否则会惊掉眼珠。
从下水到现在,一共耗时9分钟,林源就已经完成了正常潜水员需要45分钟才能抵达的位置。
按照常规,此时他应该要在上浮过程中,进行一次减压,然后才能抵达后半程通道。
可是林源完全没有减压的想法。
一方面是因为这点落差对于他的身体素质来说,暂时根本不需要减压。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通过前半程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只有9分钟时间,体内溶解的惰性气体数量也远远低于其他人。
两个因素一叠加,林源决定不耗费这宝贵的20分钟,直接上浮。
于是,他开始快速向上游去。
他只了2分钟,就完成了上浮。
虽然因为水压骤然下降,身体也有些许的不舒服,但是在超凡体质的作用下,这点不适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林源开始向着最后一段路程游去。
他的速度依旧很快,橙红色的引导绳不断地被他抛到身后。
游着游着,突然引导绳到头了。
林源知道,这儿就是之前依靠潜水钻,铺设引导绳所抵达的最远位置了。
此刻他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尝试在岩壁上打洞,并且向前延伸引导绳。
第二,是将往前延伸的引导绳,连接上之前5号营地原有的引导绳,这就打通前往原本位于地下1735米的“深水潭”的道路了。
林源在钉钩上系上一段自己携带的橙红色引导绳,然后拉着另一端向前游去。
游出大约2米远,他就停下身形,在岩壁初用手指摸索,寻找一个合适的打钉位置。
很快,他的手就摸到几个坑坑洼洼的小洞。
林源凑上前去,看到这儿有好几个明显是人工凿的小孔,只是小孔的深度还不到2厘米,显然无法插入钉钩。
这应该就是之前老彼得尝试打洞,但是失败的位置吧。
没有潜水钻这种机械力量,只是靠人力在水下又无法挥舞锤子,想要打洞确实很难。
就这几个小孔,也是老彼得利用水下钻孔枪打出来的,只是显然威力不够大。
这种水下钻孔枪,其实原理大致类似于鱼枪,依靠手部力量,拉动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然后发射时释放动能,把经过特殊处理的打孔针射出,从而起到钻洞的效果。
这种打孔针,能够在水下形成“空泡效应”,林源曾经在水下用长枪一枪戳死一只虎鲨,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只是水下钻孔枪的力量似乎还是不太够,只能留下2厘米左右的深度的坑过,远远达不到目标。
林源摸索着岩壁,并不是那种坚硬岗石,大理石,也不是板岩砾岩,而是相对松脆一些的砂岩,就是那种普通人那尖锥用力一戳,就能掉下一堆像是沙粒碎屑的那种石头,否则也别想要打洞了。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水下钻孔枪可行,只不过是一根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不够,如果使用三根完全能打出足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