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塔没有注意到林源的态度变化,但拿到两瓶可乐还是很开心。
他笑着说道:“那我就先走了,晚点我们找时间再聊。”说完,他转身向自己的儿子走去。
等到布塔离开后,萨拉加玛才说道:“林先生,萨普或者说刚果这儿的文化,可能和你们的差别很大,这位布塔先生未必是个坏人。
在萨普群体中,普遍都是这样的,父亲穿的光鲜亮丽,而孩子衣着褴褛,光着脚丫满地跑。”
“别说在我们中国了,就算在南亚,父母不是也同样会把最好的东西,优先给自己的孩子吗?他自己穿着名牌西装,让孩子打着赤脚,这样说不过去吧?”林源问道。
“林源先生,你说的恐怕是物资不太匮乏的家庭。在我的小时候,家里逢年过节才会杀一只鸡。
我父亲会独自吃掉两个鸡腿,和一整大块鸡胸肉,只把翅膀,鸡脖子,鸡脚,鸡头这些没有肉的部位,留给母亲,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因为我的父亲要干重体力活,也是最辛苦的,所以他必须也理应吃的最好,他是一家之主。
在家境贫寒的家庭,从来没有把最好的东西优先让给孩子的说法。毕竟孩子那么多,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只有一个。”萨拉加玛难得的说了这么多话。
听到萨拉加玛的话,林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曾经和自己说过他小时候在中国国内的生活。
他的父亲在到达美国前,出生于中国齐鲁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确实如同萨拉加玛所说,那时农村的家庭中,一旦有好吃好喝的,根本不可能优先给孩子吃。
而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爷爷先吃,他要干家里最重的活,吃最多的苦,也给这个家庭赚来最多的经济收入。
爷爷是真正的家庭顶梁柱,理应享受家中最好的东西。
那时的父亲只能留着口水在一旁看,等到爷爷吃完后,他才能捡一些边角料。
不得不说,生长于工业社会,哪怕林源前一世再悲惨的时候,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物资匮乏。
在印度在刚果,他才有机会体会这种极度贫穷下的家庭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地方,每个家庭都是生一大串的孩子,好多孩子都不能长大成年,也许一场疾病或者意外就夭折了。
父母也就顶多伤心一两天,然后继续为生活奔波着。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只有独生子女才会显得金贵,孩子一多哪有那么宝贵?
觉得孩子的待遇,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凌驾于父母之上,这也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知。
只是……
还是不完全说的通啊。
布塔这样的萨普,少买半条丝巾,都可以给自己的儿子采购十套衣服鞋子了。
于是林源问道:“但这差距也太大了吧?萨普为什么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萨拉加玛解释道:“最主要的是萨普特别的文化,萨普的孩子往往也是萨普。
在萨普看来,小孩子身体长得快,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
给孩子穿那些普通的衣服,还不如节省下钱,将来长大了直接穿父亲的好衣服。”
林源感到无语,这是什么歪理?
很快,萨拉加玛就说出了可能是最真相的话:“小时候穿的差了一些,就会更加对于穿着充满执念。这样他们长大才会更狂热的追捧萨普文化。”
听到这句解释,林源彻底明白了:就是补偿心理的机制。
人在小时候越是缺什么,长大之后就会越追求什么。
萨普让自己的孩子们小时候穿的差一点,长大后自己的孩子变成萨普的概率也必然会更高。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奇葩文化啊?
“孩子的母亲就不管吗?”林源忍不住问道。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这话非常的政治不正确,谁说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难道跟着父亲的孩子,就一定会像根草吗?
但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父母都有好坏,可总体来说肯定是母亲比母亲更靠谱一些。
毕竟女人的母性,绝大多数时候是一种不讲道理的爱。
面对林源的问题,萨拉加玛说道:
“萨普的孩子,有一大半没有妈妈。”
“没有妈妈?那孩子是哪来的?”林源问道:“总不会是捡来的吧?”
萨拉加玛摇头说道:“跑了,一般在生完孩子几年后,都忍不住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