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丁父带着全家人到海市讨生活。
他在书局上班,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九口。
除了上班之外,丁父还打了几份工,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家里顶梁柱没了,一家人的吃喝用度成了难题。
丁奶奶哭哭啼啼,丁母也寻死觅活。
原主当时16岁。
作为长女,看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她不得不辍学,担负起养家的重担。
一个年轻漂亮却没学历的女孩子,在乱世要养活奶奶、母亲,外加5个弟弟妹妹,根本不现实。
不得已,原主去大舞厅当了舞女。
原本节省开支,一家人能活下来,可是弟弟妹妹要上学,家里开销很大。
最后原主一步步沦落,失去底线,靠出卖自己养活一大家人。
她以为这番付出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感激。
可现实是他们嫌她丢人,嫌她败坏了家里的名声。
等原主意识到自己是供养全家的血包,她已经年老色衰,还落胎几次,失去了生育力。
弟弟妹妹们大学毕业,有了体面的工作,成了文化人,都瞧不起大姐。
原主心生怨恨,想报复他们,还没动手就被发现。
她被至亲赶出家门,最后孤零零的死在江边。
……
“当家的,你走了让我们怎么活啊!”
丁母穿了一身白,一边烧纸一边哭诉。
“你怎么这么狠心,丢下我们!老大才16岁,老幺才5岁,你这是要逼死我啊……”
丁萱默不吭声地在旁边烧纸。
原主下面有两个妹妹,14岁的丁蔷,5岁的丁莎。
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13岁的丁松,11岁的丁柏和8岁的丁桦。
年幼的丁莎还不知道没了父亲是什么意思,窝在丁奶奶怀里,一脸的懵懂。
另外几个年纪大的,都陪着丁妈小声抽泣。
按照丁爸的遗愿,他们回了老家,把他葬在家乡。
等丧事办完,丁萱瘦了一大圈。
丁妈收拾东西,要带着大家去海市,丁萱站出来反对。
“妈,咱家有田有地还有祖屋,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去海市?”
“海市开支大,爸走了,弟弟妹妹还小,去海市靠什么养活这一大家子?”
听了丁萱的话,丁母一顿。
“车到山前必有路,总是有办法的。”
“你们还要上学,总不能半途而废,中断了学业。”
丁母不愿意留在家乡,在海市生活那么多年,再看家乡,哪哪儿都土里土气的。
家里有房有地,那又如何?
县里有电车吗?有洋房吗?能看到黄浦江上的轮船吗?有那么多洋人和洋玩意吗?
这里什么都没有!
她可不要留下来。
“你说的办法是什么?是奶奶去浆洗衣服,还是你去当保姆?”
“就算你们从早忙到晚,能挣几个大洋?房租、生活、学费,哪样不需要钱?”
丁萱的话有些咄咄逼人。
丁母听了很不开心,直接问另外几个孩子,要去海市还是留在家乡。
“我要去海市,我要上学,还要考大学!”丁松第一个叫了起来。
“奶奶,等我大学毕业去洋行上班,一定好好孝敬您!”
“我也要上大学!”丁柏也嚷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