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厂房内,翟达站在接近两个自己高的巨大管道前仰着头。
人类本能的就会对“巨大造物”感觉到敬畏,饶是作为畅销作家,此刻心里也只有一个感叹。
真他么牛逼!
此时他已经换好了工作服,戴着安全帽,说实话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这么穿。
转头看向龚长章师傅:“现在怎么弄?”
龚师傅打量着因为身形矫健,穿工服也不像工人的翟达。
心说现在要先看看你能不能弄。
“一般来说项目组都要先学习理论知识,不过你情况比较特殊,我就口述好了,你听个大概方便理解。”
“您说。”
龚长章沉吟了一会儿,这方面还真不是他擅长,嘴唇磨了半天,最后说道:
“老式的爆米花机器你见过么?就是街边那种黑黢黢的,嘭的一声!基础理论和那个类似”
风可以有多快?
自然界中最快的风速,是408公里每小时,超出人类定义的最高17级风力一倍。
可换算成音速,不过0.33倍音速。
那么如何制造出数倍音速的风呢?人类给出的答案是
我炸!
247米的管道,分为4个部分。
我们造过风洞,且看教科书不瞌睡的同学都知道,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排除连接器不讲,从左到右分别是“阻尼段”、“驱动段”、“从动段”、“试验段”。
阻尼段:在驱动段被点燃爆轰时,卸去向左的冲击波,减少对整体的影响。
驱动段:高压冲入氢氧混合物,点燃后发生爆轰,迅速朝两侧发出冲击波,左侧被卸去,右侧利用起来,当达到设定需要时,驱动段和从动段中间的“膜片”会被冲破,以此来代替手动阀门,实现T0级别的反应速度。
从动段:由于不同气体物理性质不同,不能直接使用爆炸气体进行测试,所以从动段内是模仿空气成分的常温气体,它们依靠驱动段的爆轰被加速,被推向测试段。
测试段:大型罐体内放着试验模型,罐内会抽至真空,这样气流来的一瞬,得到的就是干净、定向、稳定的高超音速气流,不过这个气流持续时间很短,最大不过100毫秒。
也就是0.1秒。
两百多米的超大设备,为的就是制造0.1秒的高超音速气流,然后利用大量精密传感器来分析气流的数据。
原理不难,有手就行。
这里就可以攻克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了,说高超音速风洞一次启动的电量就需要三峡水电站才能供应的起
不好意思,丈育的想象力真的很匮乏本质还是为了攻击国F,夸大其对民生的影响。
这东西不是不用电,但真的和电没太大关系。
翟达甚至被带着,进到了未闭合管道里面去。
即便最细爆轰驱动段,直径也有两米多,内径大概一米五,弯着腰可以走进去。
里面并非想象中光溜溜的金属壁,而是有许多传感器,金属壁内部也有夹层排线。
翟达突发奇想道:“这要是人在里面的时候启动了”
龚长章:“灰飞烟灭,字面意思的那种,气流温度会高达数千度,五倍音速以上,真的会成灰”
堪称世界上最绝望的死法
超大的体积、超短的时效、超高的温度和压力,使得它要既厚重坚固,又敏感精准。
所以需要翟达和龚长章这样的人。
并不是每一个部件、结构、螺丝钉都有足够的空间去上先进的检测仪器,这就是高精尖工程中“人手”不可替代的原因,而翟达目前的安排是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