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怀岩说得不错,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确实要容易很多,因为有现成的故事,胡为民只需要套公式就行。
再者,他脑袋里有不少经典爱情电影桥段,都是这个年代观众没看过的。虽然因为时代原因,很多不能体现出来,但只要他漏出一点足够观众们大呼经典和过瘾。
第一天,胡为民写起剧本来还有些磕绊,不时会去文学部编辑小组或者隔壁宿舍问梁晓生一些剧本的写作问题。
到了第二天,他已经熟悉剧本的写作,写作流畅了不少。
等到第三天时,写作进度明显加快。
第五天,随着胡为民在手稿上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他慢慢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从开始剧本创作,到写完他一共用了五天时间。
他不知道其他人的剧本创作速度有多快,只觉得自己的速度还行。
毕竟他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剧本,脑海里又有电影画面,这个速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整理了一番桌子上的手稿,胡为民带着第一版剧本来到主楼文学部第二编辑小组办公室。
“呦,小胡又来了,这回有什么问题?”
“小胡真勤奋,要是给我们投稿的作家和小胡一样就好了。”
“小胡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对于胡为民这样年轻有才华,谦虚有礼貌的青年作家,大家都很宽容且喜爱。
胡为民腼腆一笑,“《甜蜜蜜》剧本第一版稿子我已经写完了,现在拿剧本过来,是想让梁老师给我提一提意见。”
“这么快?”
“这才五天,小胡你就写完了?”
对于胡为民的剧本创作速度,小组众人无不惊讶。
此时,江怀岩不在办公室,施文欣作为老大姐站出来,好心劝道:“小胡,我们知道你第一次写剧本,想快一点完成。但剧本不比其他,非常重要。我觉得吧,还得用心打磨才行。”
“谢谢施老师关心!”胡为民感激道。
施文欣说完,微笑着点点头,坐了回去。
这时,梁晓生憨厚一笑,对胡为民道:“胡老师,剧本给我,我帮你看一看吧。”
对于胡为民拿来的剧本,他其实并不抱期望。
干过这行的都知道,剧本不比写小说,是个慢工程。
即使是改编,速度也快不起来。
别说五天时间,就是五个月时间,也不能说慢。
这叫慢工出细活,是对剧组,乃至整个电影厂负责。
只是当梁晓生翻开剧本,仔细研读后,脸上的漫不经心慢慢消失。
为什么呢?
因为胡为民的剧本写的真好,就格式方面,已经不比他熟知的厂里的老编剧写的差。
更何况,这部剧本的优势在故事性上。
在他眼中,胡为民的这部剧本文笔比较流畅,条理通顺,对于男女主角的爱情写得还很优美,对故宫和长城等景点的描写的更是栩栩如生。
其次,剧本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逻辑是合理的,他们不是那种一见钟情,是那种渐进式的,且经过了时间和空间距离考验的。
在角色的塑造和关系构建也有其独特之处。
即,突破了脸谱化。
男主角黎小军的形象和过往电影中的男主角有很大不同,他还有着独立于爱情线的人物弧光,在剧本中,他的形象比小说中还要生动几分。
配角也具备功能性而非工具性,比如李翘的父亲,他的作用就是起到了剧情的推动作用。
最后就是经典的叙事结构,“相遇-阻碍-团圆”虽然公式化,但经典就是经典,只要故事好,就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