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摇摇头,笑着道:“老龚,看来你平日学习不认真啊,《燕京青年报》学校一直有订阅,怎么你没看吗?”
“和青年报有什么关系,那人难道是记者?”龚修文疑惑道。
老李解释道:“不是,胡为民在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下子火了。”
“算了,我这里有报纸,你看一遍就知道了。”
龚修文接过报纸,就那么坐在椅子上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的态度还比较随意,等他看完后,背脊已经挺得笔直。
他的政治觉悟不低,否则现在的职位也轮不到他来坐。
“这篇文章不知道抵咱们当老师的说多少话啊!”
“是吧,现在咱们学校在这场风波中算是摘出去了,以后再有风雨也和咱们没关系。”老李道。
龚修文看过这篇文章后,为自己之前的担心感到好笑。
他那女婿什么档次他又不是不知道,别说这种层次的文章,让他写篇日记,他估计都写不利索。
龚修文好奇道:“对了,知道这位胡作家的身份吗?”
“听说胡为民是咱们学校的学生。”
龚修文:“……”
不知怎么的,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女婿那张普通的面孔,“不可能的,他就一个农村来的泥……普通青年,绝对不会有错的!”
……
一天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文章的发酵,胡为民发表在报纸上的另外三篇文章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读者们这才发现,这小子……不,是胡为民同志不是一般的有才啊!
不过,相比另外三篇文章,还是发表在青年报的《凌晨的光就在前方》更受欢迎。
其他三篇文章集中在对《苦恋》的批评,不像这篇更能激发青年的斗志,可谓老少咸宜。
拖胡为民的福,《燕京青年报》算是火了,这两天,不少读者往编辑部投递信件,还有评论家就胡为民的那篇文章发表评论,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报的销量。
当然,事情有利就有弊。
这不,临近下班,苦逼的邮递员又驮着一麻袋信件来到报社。
“同志,有你们报社的信件。”
“怎么又是那么多?这都一天三趟了!”
“这不正巧证明读者喜欢你们呗。”
“我们编辑部人少,这一封封信拆,不得拆到猴年马月。”
“嘿,这不巧了,明年六月就是猴年马月。”
“嘿,您可真贫。”
“我谢谢您嘞。”
挥别贫嘴的邮递员,青年报编辑只能拎着一麻袋信件回到编辑部。
“哐啷。”
重物砸地的声音惊醒了埋头工作的编辑部成员。
“同志们,又有活了!”
“天啊,我们上午第一批信件都没看完呢!”
“那篇文章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昨天文章才见报,今天上午我们就收了两麻袋信件,全是讨论那篇文章的,我估计这一麻袋里面的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