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话剧就是这么尴尬,年轻人爱看,也有固定的群体,但确实属于小众,全年的市场,可能还不如陈愈的那部《孤胆营救》!
10个亿的盘子都没有。
不过话剧在国内,跟电影不同的点在于,盈利要比电影丰富。
投资成本也低。
一般来说,一部新话剧首轮公演,票房能有个十几万。
一轮,话剧票房的钱,就能把投资赚回来。
而好一点的话票房几十万,更是能有一些盈利。
然后,第一轮之后,就会进行第二轮,一般第二轮会逐步开放到周边城市,而后第三轮就是全国,这样铺开来;等到几轮下来,观众有些饱和后,演出就会开始冷却。
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次开放。
好的话剧,是长盛不衰的。
只要有人看,就会经常有全国各地的公演。
所以一部话剧的生命周期很长,赚钱的票房也是源源不断,虽然它可能达不到电影几亿甚至几十亿的票房,但好的也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
你不求赚上亿几十亿的钱,只想几百万上千万,那好的话剧也可以做到。
这块市场没人关注,但不代表不赚钱;反而电影的亏损,要比话剧多得多。
有的话剧赚十几、几十万也有,电影投资十几万,要上院线基本上不可能,演员片酬都给不起。
后世开心麻花的《乌龙山伯爵》、《夏洛特烦恼》,就是话剧史上,唯二的两部票房破亿的话剧,经历了10年的周期。
这公演的时长,在电影史上,是压根不敢想象的。
所以很多演员接不到电视剧、电影角色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话剧这条路,既能锻炼演技,又可以拿到保本的收入;至少话剧在,他们就有饭吃。
徐小钟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中戏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毕业后吃上饭。
一部话剧票房破亿的话,收入能有一半还多,比电影的分成是高的。
而且演员的片酬也比电影便宜,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员市场……很多的演员动不动片酬上亿,那都是市场炒作和运作的结果。
话剧一天几百块钱,是很多中戏毕业生演员的常态。
很多知名演员,例如段亦宏、章译、王保强等等,都会时不时的演几场话剧,就是因为徐小钟刚刚说的。
帮衬!
帮忙话剧卖票房,不至于让很多底层演员,吃不上饭。
他们利用名人效应,让话剧的票房更好,投资方赚钱了,当然会分润给其他演员。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循环道理。
说难听点,就是道德绑架!
让你出面,让底层的演员能有收入。
但是,你站在这个行业的最顶端,一部电影也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这种帮衬,其实也是在帮你自己。
这一点别说陈愈,任何去演话剧的知名演员,其实都想得通。
“老院长,该帮的,我一定会帮!”
“如果这台话剧公演,我抽空每次回来,都演1-2场!”
陈愈在那保证着,徐小钟当然也知道这有点强人所难,但听到这话,还是微微点了点头。
不管陈愈是口头答应,还是什么,至少徐小钟把话带到了。
至于能不能帮到话剧市场,这得看陈愈的影响力。
目前要说谁可以以一己之力,让更多人来关注话剧,整个国内,还就只有陈愈能做得到。
徐小钟关照了几句,就准备离开了。
没想到陈愈却突然朝着他道“老院长,其实名人效应对话剧虽然有用,但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扩大话剧的影响力!”
“什么办法?”
别说徐小钟,连院长徐祥、常丽几个都很好奇。
目前话剧是什么样,他们中戏的老师校长都很清楚。
所有人都在追求突破,甚至国话、人艺都在推出新的话剧大作,例如《白鹿原》、《恋爱的犀牛》等等。
但要说扩大影响力,但真的有限。
刚刚徐小钟让陈愈参演一两场话剧,然后找媒体宣传,在他看来就是最好的一个出圈方法。
而且市场也验证过了,名人参演话剧对票房的提高,是非常有作用的。
“一菲,你们先去饭店吧!”
“我跟老院长、院长他们聊聊!”
陈愈跟刘一菲等人说着,徐小钟倒也很耐心,他是真想听听,陈愈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