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但数量很少。”
那小媳妇柔柔一笑,“好像是说这次受灾涉及面比较广,受灾的人员也比较多。
这位老同志...您也知道的。
咱俞林地区本身就比较穷...上级部门,他们再怎么努力,也一下子拨付不出来这么多数量的布票、油票啊!”
“哎...”
再度叹口气。
于老一时陷入了沉默。
今年已经年近6旬的于老,可以说是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富庶一些的鱼米之乡,于老去过。
偏僻落后,通讯靠吼,出大山靠走的偏远山区...于老也呆过不短的时间。
对于那种极度贫困的地方,和极度贫困的家庭?
于老见过的,多了去了!
在大西南某些山区,有极个别困难群众家里,全家人只有一件冬衣,谁出门的时候就谁穿。
平常要是没事的话,他们一家人就蜷缩在床上,不下床...没办法呀!
人一旦下床活动,那就得穿厚一些。
而家里就那么一件厚衣服...顾了老大,顾不上老二,顾上了老汉,顾不上老婆。
更何况。
像他们那种贫困家庭,大冬天只能尽量减少活动,要不然的话就会多消耗粮食,会多消耗体力...
像那样的贫困地区,那样的贫困家庭。
于老不但见过,而且亲自去他们家走访过,甚至还住过一晚上。
但毕竟,那只是个别现象。
顶大也就是某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里,会出现那么几户极度贫困的人家。
而如今。
论起经济条件,放在整个陕北来说,都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三十里铺大队。
群众的生活,竟然照样如此困难?!
那可想而知,在远离无定河边、村里面基本上没有水浇地的那些贫困山村。
那又该是多么可怕的一副场景啊!
不敢想,真是让人不敢想...
不过。
这次于老带队下来做调研,他工作的重心,并不是在于做【陕北农村贫困情况调查】。
因此。
一个生产小队,一个生产大队,甚至是某个公社...它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水平?
这并不是于老应该去了解,更不是他应该去操心的事情!
事有轻重缓急。
尽快调查清楚三十里铺在新社员当中,实行的这种【土地分片耕种,社员们各自负责】的模式。
它对于提升社员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究竟会有多大的激励效果?
以及实行这种新政策之后。
现有土地的平均亩产量,能得到多大的提升?
于老需要由此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估:农民在耕种土地的时候,“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由出工”一旦确立下来之后。
到底会对整个集体的收益,带来多大的好处?有没有什么后遗症?
于老需要知道:实行这种新政策之后,会不会动摇农村的根基?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后果?
等等诸如此类的...
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于老此行的首要目的!
一旦把这东西搞清楚了之后,于老回到四九城,就会写成详细的书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