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条腿有点瘸...
年轻男子个子很高,女子的身材也很高挑。
在她的身上,有一种与普通的农村女子存在着些许差异的、淡淡书卷气。
两个人站在一块儿。
倒算得上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了!
两人见到黄敏,只是微微点头打了个招呼,却并不说话...
等他俩走到炉子前。
张启正先是用手中的一个仪器,朝着坩埚里的铁水探了探。
“柳青青同志,请记下来。”
本次实验:温度测量方式为‘接触式’,测温工具...热电偶测温仪。
2号炉铁水温度为1513°,矿渣总质量1000克。
现准备采取‘碳热还原法’,尝试从中提取铬元素。”
“加入碳酸钠16克,白云石粉末50克...”
一边说着。
张启正一边弯腰从手里的玻璃试管中,往坩埚里倒入2种不同的粉末。
“本次实验的顺序是:先加入碳酸钠,然后间隔1分钟,再加入白云石粉末,进行元素置换...”
在2号炉做完这一切。
张启正又来到3号炉子跟前。
还是同样的步骤:先是测量坩埚里的铁水温度。
然后让同伴柳青青,把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添加的各种试剂,一一详细记录在案。
只不过。
这次张启正采用的添加顺序,和2号炉又有所区差别:
他是先加入白云石粉,然后再添加相同剂量的碳酸钠。
4号炉、5号炉...操作手法也大同小异。
只不过。
张启正对于那些融化的铁水的温度要求,又有所不同,而且在添加用于置换贵金属的试剂分量方面,也有所增减...
这种实验非常非常的繁琐,非常非常的枯燥。
不同的炉温,添加这些试剂进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都需要一点、一点的去不断尝试。
然后。
在漫长的实验过程当中,还要把所有的实验数据,和中间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详详细细的记录下来。
紧接着。
还得对每一次添加化学试剂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仔细对比,从中筛选出其中最有用的方法
然后再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优化...
事关材料学、冶金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真还没有捷径可走。
任何一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的背后,都得有上千次、甚至是上万次的反复试验,实验。
然后不断的进行筛选、淘汰,精化...最终才能创造出一种,相对高效而稳定的冶炼工艺。
唯有掌握了这些最为原始、最为宝贵的基础数据,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立稳脚跟。
而那些后来的模仿者。
哪怕他们用频谱仪、金属分析仪,能够准确分析出某种材料里的各种元素含量。
但他也绝对制造不出,那些掌握着原始数据、掌握了最佳冶炼工艺的领先者,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
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玩意儿,偷不了懒。
哪怕别人直接把某种材料里面的、所有元素含量配比,全部明明白白写出来。
那也模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