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摩诃便来到了藏经阁。
藏经阁中,弥漫着淡淡的檀木香和陈旧纸张的气息。
一排排书架上,堆满了经卷,
阳光透过窗棂的雕,洒下细碎的光影。
不多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沙弥匆匆跑来,
他看到摩诃之后颇为惊异,便是开口问道:“星越师叔呢?”
摩诃开口说道:“主持派他下山行走了。”
下山行走算是一件苦活,但也是每个僧人的必修之路。
那沙弥点头了点头:“你便是才出家的那位契此师兄吗?我听主持对师父夸奖过你。”
摩诃点了点头,并不多言,之事依旧读着手中经卷。
那沙弥此刻又有些焦急:“师父要考校我些经卷,可星越师叔却是下了山去,我该如何是好啊?”
摩诃开口问道:“经书么?你也可问我。”
沙弥有些惊奇问道:“可师兄不是新出家不久么?”
摩诃笑道:“出家前,我便通读了不少经文了。”
那沙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开口问道:“那就麻烦摩诃师兄了!”
“我近日研读《法华经,但对其中‘诸法实相’之理,实在难以参透,还望师兄指点一二。”
摩诃微微颔首,示意小沙弥坐下,
而后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法华经的注疏翻开,
他目光如炬,扫过字里行间。
片刻后,他开口道:“小师弟,所谓‘诸法实相’,并非遥不可及。”
“你看这藏经阁中的经卷,每一卷都有其独特之处,却又都蕴含着佛法的智慧。”
“这就如同世间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性,但本质上都是空性,皆由因缘和合而生。”
说着,他拿起案几上的一支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就好比‘诸法实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包容一切。”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这看似纷繁复杂的世间,寻得这‘实相’。”
小沙弥听得入神,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多谢师兄,我似乎明白了。”
坐在一侧旁听的一位年长弟子听着,也是十分的惊奇,
毕竟此前的“星越师叔”虽说是擅讲经文,但也没有摩诃所言的这般清晰,
他见那沙弥离开,也是走来主动请教道:“摩诃师弟,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这年长僧人见摩诃点头,也是说道:“关于《楞严经中‘七处征心’之说,我反复研读,仍是似懂非懂。”
“还请师兄为我解惑。”
摩诃微微眯眼,陷入沉思。
少顷,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窗外的青山绿水,说道:
“师兄,你看这世间的一切,山是山,水是水,可在我们心中,它们又是什么呢?”
那弟子顿时一愣:“山不就是山,水不就是水么?”
磨合摇了摇头,继而说道:“所谓的‘七处征心’,就是要我们寻找这颗‘心’究竟在哪里。”
“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因为我们的心,本就如同这虚空,无所不在,又无所可寻。”
“我们执着于寻找一个具体的‘心’,就如同在水中捞月,终究是一场空。”
那弟子听后,微微点头,口中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