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历史军事>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七百六十五章:《南京条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六十五章:《南京条约》(2 / 4)

【与驻守城外的齐慎的怯懦相反,海龄率领的镇江城内一千六百名八旗兵的顽强抵抗】

【当英军第二旅于镇江城东北登陆后,遭到守军的炮击,但清军的炮火很快就被英军的舰炮打哑了。】

【英军随即用云梯攻城,清兵又与之展开激战。】

【直至城北的城墙被英军炮火轰塌一大段,手持大刀长矛的青州兵仍利用各种有利地形抵抗。】

【进攻西门的英军第一旅最初受阻,只得转攻南门。而配合陆军驶入运河的英海军小船在西门一带遭城墙上的清军火炮、抬炮的轰击,损失惨重,狼狈退出,于是便再次组织由三百名水手组成的船队强行突入,用炸药轰开西门。】

【守城清军随即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最后,西门守军全军覆没,西门被英军攻破。】

……

大明·永乐时期

“英勇,悲壮。”

朱棣依然讨厌这帮子鞑子。

但这不影响他欣赏八旗兵对于英夷入侵时的英勇抵抗。

面对武器装备和兵力配备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夷。

守城官兵舍生忘死,与敌人血战到底。

“他们也在守护这片土地……”

……

【随后,英军又开始猛攻西城门,用炸药炸开后,向城区推进。】

【海龄“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英军在城中决一死战。】

【在镇江保卫战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一直是全军的“军锋”。】

【据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

【六月十六(7月23日)夜,英军已从城北、城西、城南三个方向攻入城内。】

【城内火光不息,枪声不断,喊杀声震天。】

【海龄率部与英军血战两日,最终守军全部覆灭,海龄自焚殉国,家小全部殉难。】

……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最具血性的一战。}

{参加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

{“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

{恩格斯也曾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

{之前总以为只有关天培,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有那么多蒙满汉清军与英军作战而全部壮烈牺牲!}

{怕英军的只是皇帝跟其统治集团!}

{所以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英国及其他列强怎么不全面占领中国?}

{很多人说得最多的是抖音式回答,说什么太平天国跟清朝战争死多少人,外国人怕了。其实不是的。}

{真正让他们怕的是,假如清朝灭亡,他们将会面对整个中国各地区的英勇反抗,他们更加没可能占领中国。}

{清王朝的存在,才是他们能在中国得到利益的最好保障!}

……

大唐。

“大清啊……”

李世民捻着胡须,摇头道:

“本来问题就跟明朝相似。”

“雍正重塑的天命又被乾隆弃如敝履。”

“英夷的入侵更加让清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让百姓恨之入骨。”

“若是上与下同,此时是重塑天命的大好时机,不过……”

众臣也下意识的否认了这种可能。

没办法。

清帝是真怕死万万汉民了。

英夷只是要钱不要命。

但万万汉民……

不可说不可说。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