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幼清鄙夷道。
“……电影明明讲的是义气,王保强演得才是老流氓。”
这就是甄薇很无奈的了。
辛幼清早就明确了将来要考公,这些话讲起来一套一套的,甄薇讲不过她。
“都是,好了吧。”
辛幼清表示让步。
“本来就是,”甄薇点头,“现在《唐人街探案》也看完了,还记得你说过的话吧。”
“如果《老炮儿》票房更高,就唱《bad girl》给你听。”
“到时候我还要录下来。”
“你呢?”
“在微博上发一个月‘许幸我爱你’有什么难的?”
“三个月。”
“三个月就三个月。”
甄薇底气十足。
《唐探》的剧情她一遍都没看明白,怎么乱七八糟的,凶手就从王保强变成了小沈阳,又变成了潘越明,最后好像还又变成了那个小姑娘。
这样的电影,票房怎么可能太高?
……
但实际上,《唐探1》平衡喜剧和推理的节奏已经不错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并非是一部能无脑看的影片,还是需要稍微动些脑子。
那些看电影不太专心的观众,很容易被插科打诨的喜剧戏份带偏,哈哈笑完,突然发现剧情怎么又变成这样了。
于是针对性改进的策略,就是再进一步弱化推理,侧重“热闹”。
就像许幸在采访时,自述很喜欢看的柯南,剧场版推理越来越弱,场面越来越大,票房越来越高。
前世的唐探后边两部也是那么个思路。
不过在一个系列最开始,还没想好后续怎么做时,该“交的学费”还是要交的。
那么能提高的,就只有把宣发做得更好了。
许幸加盟唐探的最大意义,就体现在这里。
《唐探》上映之前,点映就获得了5000万的票房,影片口碑得到了正向反馈,在上映时发通稿大吹特吹是固定有的流程。
然后,怎么把将信将疑的观众拉进影院,或者说让他们抱着什么期望进影院?
前世的《唐探》只有一个王保强能扛此重任,但问题是他在影片中的颠覆性人设,给观众们的第一观感并不好。
笑点刻意、聒噪、消磨耐心,相对“冗长”的破案流程,还会把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于是就只能再着重宣发吹斯诺的笑。
而许幸经过一部电影一部剧的大营销后,给观众们的印象是作品值得信赖的顶流小鲜肉,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就会让许幸和王保强一起分担他们的期待。
比起王保强产生的期待错位,许幸在电影中给他们的回应就很稳定了。
脸没的说,只是进影院看看帅哥的脸都很值得,都对自己的眼睛很好。
一眼天才侦探,破案的肯定是他,觉得王保强太烦,心理上直接过滤一下应该也不会影响主线。
全员神经病发癫一般,但到许幸这里笑点似乎都变得更加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