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一路过来,沈隽只觉得自己快被颠得散了架。
先前便听说这边的路不好走,她还以为是怎么个不好走,没想到会颠簸成这样,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是稍微平整些的土道。
沈庆在前头赶车,沈父和她两个人坐在后头,见她的脸都被颠得发白,沈父不由道:“三姐儿,再撑一会儿,就快到地方了。”
沈隽强打起精神,“阿爹,您跟我说说这个柳沟村吧。”
反正坐着也是难受,倒不如转移一下注意力。
见她感兴趣,沈父思索了片刻,便同她说起关于柳沟村的事情来。
“这个村子,之所以叫柳沟村,是因为原来这一块儿有好些柳树,他们村子这块儿又正好在一个地势低的地方,像个沟渠,所以才叫柳沟村……”
沈隽听得入神,随着自家阿爹渐渐往下说,阿兄也时不时在旁边补充上几句,她对即将要到达的这个村子有了初步的认知。
原来柳沟村原来虽然位置偏僻,整个村子却不穷,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富裕,盖因他们有一门代代相传的烧陶烧瓷手艺,相较于市面上卖高价的那些瓷器,他们的手艺更粗放些,但却也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卖得也不错。
柳沟村富裕的那些年,村里人生活的都不错,连带着周围几个村子也过上了好日子,因为人手不够,便雇周围的人来干些边上的活儿。
但人多了杂了,管理上又没那么严谨,渐渐地便生出问题了。
一开始或许只是小问题,但有些解决了,有些没解决,在往后便成了大问题。
“听说是有人嫌给的工钱太少,活儿又太累,便跑到其他窑里干活儿去了,还把柳沟村烧瓷的机密给泄露了出去……”
说到这里,沈父摇摇头,叹了口气才道:“要我说啊,他们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定然是被外头的人眼红,才被特意做了局,被使了手段,骗走了他们的秘密。”
后面的故事便不难猜了。
无非是失去了核心机密的柳沟村自然也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力,骗走他们烧瓷手艺的人更有钱,更有人手,在外头也更有人脉。
他们直接找到更有分量的人,买下了他们赖以为生的那块儿用来挖高岭土的地,还一道买下了东山县以及周围其他几个县里条件差不多的地。
如此一来,没有了原材料,也失去了手艺的唯一性的柳沟村众人,相当于被釜底抽薪,只能迅速地没落下去。
听到这儿,沈隽下意识问:“那个抢他们手艺的人……”
沈父像是知道她要问什么,平静地点了点头,道:“那人姓苗,这一代的主事人叫苗熙攘,东山县多的是苗家铺子,你上街的时候应当见过。”
沈隽恍然。
同时在脑海中回想起一张慈眉善目的老夫人的脸。
“她……这个苗夫人,今年是不是已经五十多岁了?”
沈父颔了颔首,“你见过?”
话刚出口,他便回过神来,“也是,苗家擅长打点关系,我们家老爷身为东山县尊,他们自然不会怠慢了这边。”
在听到这件事之前,沈隽完全没想到,那个前几日亲自上门拜访,见完夫人李氏后也没忘了拜访七娘子的老夫人,那个处事周全,面容慈和,对待自己这样的小丫鬟也温声细语的人,在商场上的手段竟会如此凌厉,不留丝毫情面……
“这已经是上一辈的事儿了……”
沈父顺手扶正一块儿摇摇欲坠的蜂窝炭,“如今的柳沟村人,外出做工的外出做工,留在村子里的老幼们便靠种地为生,到了年底,把官府的赋税一交,手里就不剩多少了,日子都难过。”
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沈隽听出些什么来,歪了歪脑袋,“阿爹,你怎么对柳沟村这么熟悉,里面有你认识的人吗?”
“小机灵鬼。”
沈父笑了笑,只是那笑意又很快消失。
凛冽的寒风吹来,他继续道:“主家的商队跑商,除了我们这些人,还会在周围雇些人,有一回便雇了个柳沟村的人,叫周二,他的模样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个个子高,见人就笑的年轻人,干活儿搬东西都很麻利。”
沈隽紧了紧身上的袄子,安安静静地听着。
“可惜运气不好,商队回程的时候遇上了滑坡,他拉了旁人一把,自个儿却失足掉了下去……”
尽管已经预料到对方的结局可能不太好,可听到这里,沈隽还是只觉一口气梗在了胸口,上不来也下不去,难受得紧。
“那他有妻子儿女吗……”
“自然是有的。”
沈父替她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刘海,“进商队的时候,他刚成亲没两年,逢人便说他妻子刚给他生了个孩子,可惜是个小子,若是个小娘子便好了,尽管说的嫌弃,可脸上却是带着笑的……”
麻绳净挑细处断。
沉默良久,沈隽蓦地想起这句话来。
“快到了快到了,我已经瞧见人影儿了!”
沈庆坐在前头车辕上赶车,随着风越来越大,逐渐听不清后面的阿爹和妹妹在说什么,见快到地方便高兴起来,朝后面喊了一声。
这一声倒是把沈隽和沈父从沉闷的气氛中给拉了出来。
沈隽把手从袖筒里抽出来,扶着阿兄的肩膀站起来,眯起眼睛往远处看,视线中慢慢出现了几道小小的身影,随着距离的变化逐渐变大,变得清晰。
看了一会儿,她收回视线,忽然转过头问沈父:“阿爹,你说现在还留在村子里这些人,原先的手艺还在吗?”
沈父一时没明白,略思索了片刻便“嗯”了一声,“应当还在,如今还在村子里的,多半是老人。”
不过很快,他便反应过来,“三姐儿,你不会是想把你那炉子……”
沈隽点点头又摇摇头,认真道:“只是暂时有个念头,具体要不要做,要怎么做,还要等见过那些人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