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即政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现实考量。
另一方面,他在即位之初就成功击退了蒙古瓦剌大军的进犯,这场看似轻松的军事胜利,给他造成了“战事不难“的错觉,导致其在日常政务中逐渐忽视了对武将体系的培养和建设。
久居深宫二十余载的景泰帝,或许还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来洞察这一隐患。
景泰帝那一声“革职查办“的裁决,为这场政治风波画上了句号。
相比他的两位前任,一位被打死在朝堂之上,另一位还在家装疯卖傻,毕旺的表现确实显得更有骨气。
“臣谨奏,窃观英国公张辅之弟、腾骧右卫指挥使张??,世受国恩,忠贞体国。
以臣愚见,此等既具将门之风,又通卫所之务的栋梁之才,实乃锦衣卫指挥使不二人选。
“臣窃以为张??虽忠勤可嘉,然年逾知命,精力渐衰,恐难当锦衣卫指挥使之重任。
更难得者,其廉洁自持,纤尘不染,实乃朝中罕见之将才。
……
且锦衣卫指挥使更是皇帝心腹,通晓圣意所向。
正因如此悬殊之别,满朝文武都熙熙攘攘,有的举故旧,有的荐门生,都想让自己人执掌要职。
众位臣工每举荐一人,必攻讦另一人,要么说其年迈体衰,要么说其资历尚浅,一时间好不热闹。
因为这名皇城军事保卫加情报机关首长的任命与自己性命息息相关,看着满朝文武争得面红耳赤,朱齐不由得为景泰帝捏了一把汗:父皇你可千万要靠谱啊。
由于商辂是文官出身,入阁才一年,话语权并不多。
这时,只见内阁首辅徐循缓步出列,手持笏板,恭敬地向御座上的景泰帝躬身行礼,随后以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奏道:
石将军自京师保卫战以来,屡立战功,治军严明,秋毫无犯,更兼骁勇绝伦,临阵常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臣观其为人刚正,处事果决,实乃统领锦衣卫之不二人选!“
内阁诸臣如高谷、苗衷、彭时等人虽未立即表态,却都不约而同地微微颔首,显是对此提议颇为认同。
然而,站在文官前列的兵部尚书于谦闻言却眉头微蹙。
这位历经风雨的国之柱石,此刻心中已然警铃大作——他太清楚石氏一族的势力了。
虽然他对朝中武将并不熟悉,但这个名字与当朝权贵石亨仅一字之差,让他本能地感到不安。
朱齐的思绪飞速转动,努力回忆着史书中的记载。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此人是夺门之变的关键人物。他自游击将军起,至大同右参将,据说过程中未尝一败。
但他转念一想,又不得不承认,以当下时局来看,徐循的举荐确实合情合理。
若非自己知晓后世之事,恐怕也会认为石亨是景泰帝最忠实的拥护者。
景泰帝对其宠信有加,不仅赐予世袭诰券,加封太子太师,更让他成为景泰朝唯一获封国公的异姓功臣。
每逢廷议,他总是恭谨地立于武官之首,对景泰帝的决策从不公开质疑,俨然一副忠臣良将的模样。
就在殿内气氛微妙之际,一个洪亮如钟的声音骤然响起,震得殿中梁柱似乎都微微颤动。
只见忠国公石亨大步出列,他那魁梧的身躯几乎挡住了半边殿门透进来的阳光,国字脸型显得面容颇为刚毅,只见他继续说道:
依臣之见,不如暂且虚位以待,待朝廷慎重考量后再行任命更为妥当!”
若是这石亨直接为侄子争这个职位,反倒容易引起他的猜忌。
就在殿内众人还在消化石亨那番“深明大义“的进言时,又一个洪亮粗犷的声音突然在殿中炸响:
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关系重大,确实应当从长计议!!”
他略带感激地望向这位仗义执言的武将,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