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锦杨闻言连忙接过王大伯手中锄头,
“老伯,我们二人跨越千里来到崂山,这崂山派到底啥样啊?”
王老汉微微一笑,带着二人走向村口一户农宅,一边开口:
“崂山道长人都很好,若遇青黄不接,时常救济村民,偶有不适也会帮忙诊治。”
待到家门,王老汉指着正屋旁边的东屋,
“这是我儿当兵前睡的屋子,一应被褥都在,你们住这就行,你们先歇着,我去准备晚饭。”
“于锦杨你去帮忙下,屋子我收拾就好。”
周浩然对着于锦杨说道。
于锦杨答应一声,随着老汉离开。
周浩然带着包裹,收拾完房间,来到柴火灶前,想搭把手。
“浩然,你陪老伯说话就行,做饭我来,老伯您也歇着。”
于锦杨熟练非常的烧火,炒菜。
“没想到你这孩子还有两下子,真是不易。自从老伴走了,我儿当兵,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王老伯见于锦杨,手脚麻利的整治饭菜,有些惊讶。
于锦杨手上动作不停,
“这算什么,我手艺好着去了。”于锦杨虽然算不得周家家仆,却也是需要干些活计的,做饭自不在话下。
于锦杨炒了一盘青菜,沿海的缘故,王老伯又弄了几条鱼干,蒸好,搭配一锅红薯饭。
吃着饭,王老伯打开了话匣子。
“崂山收徒,可不是那么容易,三年一次,每次好多外乡人前来,真正能拜入崂山的不过寥寥几人。”
“你们想入崂山学道,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约么千人来,千人走,最终能留下六七人也就不错了。”
周浩然二人闻言也略显吃惊,之前在义庄,他便询问过齐阳真人收徒大典事宜,三关三问,本以为不是太难,看来还是低估了崂山收徒难度。
不过对他而言,能进入崂山学艺,已经是最优方案,不管为了救父还是乱世安身立命,都需要有技艺傍身,无论如何也要全力以赴一番。
转眼两日过去,这两日不时有来自各地少年,落脚王家村。
第三日一早,周浩然收拾妥当,又让于锦杨放点碎金于王老伯家中。
两人出门,跟随人流一起入山,山路崎岖,前行数里,只见崂山阳麓山脚下聚集了很多年轻人。
周浩然带着于锦杨快速走近,发现正前方一恢宏山门驻立在前,门前站着一老两少,三位道长,身后散落着不少背包,却不知何用,也并不是齐阳真人与牛达。
山门两侧有一幅楹联,
上联“道法自然通天地万物。”
下联“德行无量润乾坤人间。”
横批“道德无边”
于锦杨见人群中还有几个女生,便问道:
“浩然,还有女的哎,女的也来当道士?”
周浩然看了一眼,随口回道:
“平时让你多看点典籍,你却总是犯懒,坤道自古有之。”
于锦杨点头:“原来这样啊。”
待到辰时,山门前已经聚满了前来求道的年轻人。老年道长上前一步,稽首道:
“贫道齐云,欢迎诸位来到崂山。”
“今日本派收徒大典,烦请有眼疾,口疾,耳疾者,身体不全者,年龄超过十五者自行离去。”
话落,一麻衣少年拱手:
“道长所言,让身体有疾,身体不全者离去,尚能理解,听经、念咒、习武、各有所需,只是为何只收年龄十五以下者?”
“我等慕名千里而来,只因年龄便前功尽弃,是否太过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