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
天禄阁之中。
郑浑,诸葛亮立于阁下。
桌案之上,摆着一叠又一叠的专利公文,另外还摆着一柄弩,几个弩匣。
“有意思。”
刘牧拾起弩匣,从笔海中取出放大镜,观测道“弹簧吗?”
“弹簧?”
诸葛亮浑身一震道“学生还未起名。”
“嗯。”
刘牧放下弩匣,审视着连弩。
弩台,机括,最重要弩台还是铁管开槽。
若不是早见过诸葛亮,他都怀疑其人还是不是历史上的卧龙了。
“陛下。”
诸葛亮阐述道“学生用铁器为弩台,是为了保证不会损坏其中的精密机括,因为上弦之时,弩弦会带动机括,促使下置弩匣送上弩矢,并且有避风之效,射程精准可至九十步,抛射一百八十步。”
“有点重了。”
刘牧抬手掂了一下,问道“可有想过用铁来锻造弩匣?”
“这?”
“太过昂贵了吧!”
诸葛亮有些惊愕道“学生之意,木制弩匣使用之后可以直接抛弃,至多损失一些里面的弹簧,若是用铁质弩匣,恐怕要重新设定戎衣,甲胄,且多增革带,使军士负重增加。”
“总要选一样。”
“木制弩匣不轻,而且体积太大。”
刘牧放下连弩,抬眸道“你重新设计,在天工院铸造,将连弩的体积再度缩小!”
“诺。”
诸葛亮受宠若惊的作揖拜谢。
天工府,可是工部与公羊学宫联合所制,堪称天下工匠圣地。
他能入天工府,并借大匠之众锻造新的连弩,可谓是恩宠至极。
“两轮车的弹簧。”
刘牧翻看其他的专利入册公文。
仅翻开一页,便能窥见诸葛亮这几年的苦功。
不仅完善两轮车的铸造之法,用螺旋弹簧消力,减少形变,增加舒适感,并且他还在上面见到棘轮变速的雏形。
再翻阅,有多片弹簧减震之图纸与论述。
可以说。
大汉冶铁的革新。
以及他曾经对诸葛亮所说的话。
数种变革加起来,促使螺旋弹簧,多片弹簧的出现,从而打造了下置弩匣的诸葛连弩。
不过,刘牧最为看重,便是棘轮变速。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