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集的残垣断壁在暮色中如巨兽骸骨。
孟小东的战术目镜切换成热成像模式,废墟深处有六个橘色人影晃动——佐藤的勘探队正在挖掘。
孟小东将图纸铺在雪地,纳米手套的荧光笔圈出可疑点,“这是日军工兵的三角定位标记。“
两人顺着排污管爬进地窖时,腐臭味里混着刺鼻的硫磺味。赵旌旗的指尖抚过砖缝里的抓痕,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突然与记忆重叠——这是三年前唐门的人被拖出地窖时,指甲在墙上剐蹭的求生印记。
孟小东的电磁匕首挑开铁丝,绊线连接的竟是唐门特有的连环匣。赵旌旗摸出父亲留下的黄铜钥匙,插入锁孔时突然僵住:“这是...我娘的梳妆匣?“
孟小东的战术目镜扫描出铅笔上的微刻——这是用唐门“千丝刃“技法刻出的莫尔斯电码。
爆炸声突然从头顶传来,佐藤的工兵炸开了最后一道隔离墙。
“原来他们要用人工降雨...“赵旌旗扯开发髻,炭笔在裹腿布上速绘地形图,“在涡河上游制造洪水,冲垮徐州防线!“
周家集废墟的断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赵旌旗的鹿皮靴尖挑起块碎瓦,瓦片划过夜空的弧线精准击中百米外的日军哨兵后颈。
“三点钟方向,两名工兵在调试测绘仪。“
赵旌旗的柴刀无声出鞘,刀刃贴着残垣阴影游走,刀柄缠着的浸油麻绳在风中散出淡淡松香——这是唐门追踪术中的“引路香“。
十米外的观测员转身瞬间,孟小东的消音手枪射出特制麻醉弹,弹头在命中前炸成蛛网状粘胶封住其口鼻。
孟小东的纳米手套抚过仪器外壳,战术目镜自动解析出激光蚀刻的密文:“B-17区断层扫描完成,樱花计划第二阶段启动。“
“这不是气象站...“孟小东的电磁匕首在桌面上方扫描,全息投影重组出三维模型,“这些浇筑点构成六边形阵列,中心位于日军司令部地下。
王铁锤的独臂抡起铁锤砸向沙盘:“狗日的要断咱们龙脉!“飞溅的木屑中,孟小东捕捉到混凝土配比表的异常:“32%的硅酸盐水泥掺量...这是防辐射工事的标准配方。“
晨雾未散,晒谷场上孟小东将鬼子掷弹筒进行了改装并交给了小栓子。赵旌旗正在给箭头淬毒,鹿皮靴旁堆着二十个鼠笼——里面是喂了巴豆的活体信鸽。
陈济棠突然撞开仓库门,显微镜载玻片上的血样还在颤动:“鬼子在混凝土里掺了氧化铀!他们的樱花计划不是气象战...“军医的金丝眼镜蒙着冷汗,“是要造脏弹!“
孟小东沉默了半晌,只是没想过鬼子居然也丧心病狂的秘密研究这些放射性武器。
孟小东的草帽檐压得很低,赵旌旗挎着竹篮,发髻里插的银簪实则是唐门袖箭,篮底藏着的不是鸡蛋,而是用油纸包好的微型炸药。
轮到他们时,赵旌旗突然剧烈咳嗽,竹篮里的“鸡蛋“顺势滚落。伪军班长弯腰去捡的瞬间,孟小东的食指轻弹,纳米机器人顺着裤管钻进那人膝盖——这是2160年陆军特种部队的失能技,能让目标产生短暂晕眩。
两人随着人流挤进城门时,身后突然传来喷嚏与咒骂的混响。
“仁济堂“的药柜只剩半边,穿和服的浪人正用毛笔在门板上书写“大东亚共荣诊疗所“;
孟小东的战术目镜扫过街角,三个骨瘦如柴的乞丐正在分食残羹垃圾。穿学生装的姑娘被拖出当铺,怀里的《楚辞》散落在地,踩过书页的军靴上沾着带血的稻壳。
“叮铃——“人力车夫的铜铃惊破死寂,车上日本商人醉醺醺地哼着浪曲,车辕挂着条风干的猪腿。
“...货轮明晚靠岸...特别物资...“
窗棂糊的宣纸破了洞,正好窥见对面日军司令部的卡车进出。跑堂的跛脚伙计端来茉莉香片,茶盘底粘着半张《申报》——这是地下联络站的暗号。
赵旌旗的柴刀状烟杆轻点菜单:“要三斤陈绍,配二两卤煮。“暗语对接成功的刹那,楼下突然传来皮靴踏梯的闷响。
赵旌旗突然剧烈咳嗽,帕子捂嘴时悄然改变了声线:“官爷,我家这口子痨病三年了...“沙哑的嗓音里,她将五块银元滑进对方口袋。
入夜后的江海楼泛起鸦片烟的甜腻,孟小东的纳米听觉在嘈杂中过滤有效信息。
借着添茶靠近窗边,袖中滑落的铜钱滚到墙角。
“老丈,借个火。“在孟小东惊异间一个穿西装的眼镜青年突然凑近,金丝镜框闪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