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8年,北魏天兴元年,春寒料峭,残冬的余威还未散尽,平城的街巷却已涌动着蓬勃的生机。拓跋珪一纸诏令——“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如一声春雷,打破了长久以来部落生活的宁静,也拉开了北魏大规模农业发展的序幕。
阿力是土生土长的鲜卑族人,原本随着部落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然而,这道诏令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和族人被要求迁徙到灅水流域定居,开始学习农耕。
“这地能种出啥?咱们祖祖辈辈可都是骑马放羊的。”阿力望着眼前平坦却略显荒芜的土地,心中满是疑虑。他的妻子阿云也在一旁默默收拾着简单的行囊,眼中同样透着迷茫。
迁徙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尘土飞扬。到达灅水流域后,阿力一家被安置在灅水南岸。他们领到了耕牛和农具,看着这些陌生的家伙,阿力犯起了愁。
“这牛咋使唤?这犁又咋用?”阿力向周围的人打听,可大家都是初来乍到,谁也没有经验。
就在阿力不知所措时,村里来了一位名叫李叔的汉人。李叔是当地有名的农夫,对农耕之事了如指掌。他主动找到阿力,耐心地教他如何耕地、播种。
“这牛啊,得这么牵,缰绳要松紧要得当。这犁铧入土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李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阿力听得认真,学得也快。
在李叔的指导下,阿力逐渐掌握了农耕的技巧。春天,他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夏天,他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除草、灌溉,一刻也不敢懈怠。灅水清澈的河水,在众人的努力下,被引入田间,滋养着这片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灅水流域的农田逐渐变得郁郁葱葱。阿力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庄稼茁壮成长,心中充满了喜悦。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阿力一样顺利。
村里的巴特尔,生性鲁莽,对农耕之事本就抵触。他觉得种地又苦又累,不如骑马射箭来得痛快。在耕地时,他不听李叔的劝告,胡乱驱使耕牛,结果犁铧折断,耕牛也受了伤。
“这破玩意儿,我不干了!”巴特尔愤怒地将农具扔在地上,准备骑马离开。
阿力见状,连忙上前劝阻:“巴特尔,别冲动。咱们既然来了,就得好好干。这地能养活咱们,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
在阿力的劝说下,巴特尔冷静了下来。他重新回到田间,在李叔的帮助下,修好了农具,学会了正确的耕种方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灅水流域的村落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密集。为了更好地利用灅水的水资源,大家商议着修建水利设施。
阿力自告奋勇,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开始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他们挖土、搬石,在灅水岸边修筑堤坝,开凿沟渠。工程进展并不顺利,遇到了许多困难。
有一次,堤坝即将完工时,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雨。洪水汹涌而下,冲垮了刚刚修好的堤坝,大家的努力瞬间付诸东流。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有人沮丧地问道。
阿力望着被冲毁的堤坝,眼神坚定:“不,我们不能放弃。这次我们修得更坚固些,一定能成功。”
于是,大家重振旗鼓,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施工方法。他们用更粗壮的木材加固堤坝,用更厚实的石块堆砌沟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水利设施终于修建完成。
清澈的灅水顺着沟渠流向田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当年秋天,灅水流域迎来了大丰收。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阿力家的粮仓堆满了粮食,他和阿云商量着,要好好庆祝一番。他们杀了一只羊,邀请了李叔和村里的乡亲们到家里做客。
宴会上,大家欢声笑语,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阿力端起酒杯,走到李叔面前:“李叔,多亏了您的帮助,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这杯酒,我敬您。”
李叔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阿力啊,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在这里扎根,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此时,村里的老人们也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一年的变化。一位老者感慨地说:“想当初,和跋大人临刑前对诸弟说‘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如今看来,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众人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时,一位年轻后生好奇地问道:“阿公,这灅北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为啥和跋大人说那里地瘠呢?”
老人们对视一眼,其中一位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灅北啊,地势偏高,气候也比灅南要冷上许多。土地多是沙质,蓄水保肥的能力差,种下去的庄稼,常常因为缺水少肥,长得稀稀拉拉。风还特别大,一到春天,风沙一起,那新冒头的嫩芽可就遭了殃,被吹得东倒西歪,一年到头,收成好的时候都寥寥无几。咱们的祖辈,早些年也试过在灅北耕种,可忙活一年,肚子都填不饱,后来大多就以放牧为生了。”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理解,也对如今灅南的生活愈发珍惜。而阿力在一旁若有所思,他想到如今在灅南定居,从事农耕,这背后离不开拓跋珪的政策支持。
宴后,阿力回到屋内,坐在炕上,看着熟睡的孩子,轻声对阿云说:“阿云,你说陛下为啥要下这‘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的诏令呢?”阿云摇了摇头,阿力接着说:“我这些日子想了想,咱们鲜卑族之前四处游牧,虽说自由自在,可居无定所,遇上灾年,牛羊死伤大半,日子就过得艰难。陛下这是想让咱们安定下来,有自己的土地,能种出粮食,就算碰上灾年,也不至于饿肚子。而且啊,农耕发展起来,人口聚集,咱们的城镇就能发展,国家也就更强大了。”
阿云听了,眼中满是钦佩:“你说得有道理,难怪陛下要这么做。”
从那以后,阿力对朝廷的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也时常和乡亲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灅水流域,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落之间还兴起了集市。大家把多余的粮食、手工制品拿到集市上交易,热闹非凡。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朝廷不断完善农耕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会定期派官员到各地指导农耕技术。灅水流域因为水利设施完善,土地肥沃,成为了北魏重要的粮食产区。
阿力因为在水利建设和农耕方面的突出表现,被推举为村里的里正。他深知这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于是更加努力地为大家服务。他组织村民修缮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还会定期邀请李叔等有经验的农夫,为新来的移民传授农耕技巧。
在阿力的带领下,村里的生活蒸蒸日上。不仅如此,阿力还积极和周边村落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分享农耕经验。灅水流域的百姓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的生活也成为了北魏推行农耕政策的一个缩影,见证着这个国家从游牧走向农耕,逐渐繁荣昌盛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