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雷点头,酒他是不咋会喝的,练练也不是不行,以后陪赵叔喝。
端午过后,大家重新忙碌起来,主要是忙盖房子的事。这两年因为他们虽然大钱没挣到,小钱却也没断。
去年有掰笋子,今年盖房子,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上了,盖的时间久,每天都有活,在灾年还能有这收入,其实也很不错了。
人跟人本就不能比,很多人虽然眼红搬村尾的几家人,却也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每天有活干有银子挣,他们心里踏实。
因为要盖自己家的房子,夫子一家也出了门,这也是村里人第一次见到他们夫妻。
之前出去的都是老头老太。
原来这就是府城夫子的样子,说真的,感觉还挺平易近人的,文质彬彬的样子,瞅着比赵大文顺眼很多。难怪赵老三去府城找人也不找自己大哥教。
而赵大勇今日没去工地上工,他带着三个儿子去了学堂。
一大早,夫子三人就穿了自己最好最干净的衣裳出了家门。
“你们仨个一会见了夫子要懂礼知道吗?”
“知道了爹。”
赵青山(大柱)激动的走路都同手同脚了。他也能去学堂了,他终于能去学堂了!
一年里,他肯定会用功念书,留下的那个人必然会是他。
二柱子和大哥一样的想法,机不可失,他一定会好好念书的。他自信自己绝对能比大哥和三弟念的好。
看似和睦的三兄弟,因为赵大勇的骚操作,实则暗潮汹涌。
“夫子你好!”到了学堂,赵大树找到夫子,身后站着他三个儿子。
“要念书的是谁?”来他们学堂的都是附近家境还不错的村民。但是再不错,也不可能一次送三个娃子念书的。
这三个娃子瞧着都挺周正的,就是大小相差挺大的。
“他们三个。”
“三个?都是你的娃子?”夫子很是诧异。
“是的。”赵大树恭敬的说。
“可有启蒙过?”
“未曾。”
夫子觉得最大的娃子现在念书其实有些晚了,不过识几个字总是好的。
“既如此,就来办入学手续吧。我们的束脩是一个月一个月交,一个月一人五十文,笔墨纸砚你们自己准备,启蒙你们需去县城买千字文。三个娃子一起的,就买一本吧,”
放中间一起看,也能少花点银子。
“多谢夫子。”一个月五十文,赵大勇事先就打听清楚的价格,他也带了足够的银钱。
交了束脩,赵大勇没回家,直接带他们去县城买念书要用的东西。
媳妇儿说三个孩子去念书也没个好的行头,让他一人给扯一块布做身新衣。
到了县城,赵大勇才知道念书原来是这么的费银子,不是他想的交个束脩就可以了。
一本千字文就要三百文,笔墨纸砚也不便宜,他买的是最便宜的毛笔,一只就要十五文,一买就是三只,纸他只买了一沓,砚台一个。
能省就省,用完了再来买。
就这,等从书铺出来,他就用没了七百多文的银子。赵大勇两条腿都是软的,这样的花销,他真的能供三个儿子读一年吗?
难怪以前爹娘总是叫穷,甚至还卖了地,念书确实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