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定住身,很容易,但要定心,就难了。
因为心中的杂念太多了,换句话说,容易想得太多,但又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想。
知止而后能定,问题在于“知止”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的“止”,在“止于至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想要把事情做好,事前的准备必须齐全。
普通人遇到危险,总是容易惊慌失措,毫无头绪,但如果有面对危险的底气呢?是不是就能沉着冷静的应对?
这就能定身心!
对于儒学来说,底气是什么?在于知识的积累!
懂得越多,就越有底气面对任何状况,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定住身心。
就比如看古文,如果懂得每个字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就有底气读懂整篇文章,那么古文章就能读好,读懂,读善,“止于至善”。
就能全神贯注的投入进去,定住身心!
……
过完年后,生活一如既往,爷爷奶奶表面上也看不出失落之色,对傅源一如既往的疼爱……准确的说,是比以往更疼爱,似乎要弥补上什么似的。
傅源虽然不在乎父母之情,但对此却甘之如饴,对老两口越发的亲近。
八月份,傅源正式上学。
小学是附近几个村子联合建立的,几个村子的小孩都集中到这里来上学,没有幼儿园,直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学校离家的距离不近,傅源走路需要二十几分钟。
本来爷爷是要坚持每天送他上学的,但傅源坚决推辞,再加上这一年来傅源的表现,爷爷这才作罢,让傅源独自上学。
学校里,一群七岁的毛头小子聚在一起,吵的不可开交,一群小孩中,仪态沉稳,表情淡然的傅源,一下子便吸引了老师的注意。
于是傅源就成了小学一年级的班长……安抚一群小鬼,也是对身心的历练吧?
傅源没有拒绝,虽然被吵得头都大了。
第一节课什么都没教,只是老师引导孩子们:“大家长大后都想做什么呀?”
好具年代特色的教学!
这算不算是“立志”?
儒学里的立志,好像有两次,第一次是入学立志,为了什么样的志向而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劝学”。
“老师,我要做科学家,为老百姓做贡献!”
“老师,我要做警察,为老百姓除暴安良!”
“老师……”
第二次立志,就是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以达到自身抱负,也就是人生目标。
三十而立,三十岁学有所成,开始立志,为人生理想而奋斗。
终究是影响了两千年的儒学,就算断了传承,还是有很多东西被刻进骨子里,融入了血脉中。
“老师,我要做一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
“老师……”
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来着?
好像已经立过两次志了……为“养浩然之气”而进学,为“天地立心”而奋斗。
学习,是为了养出“浩然之气”。
养出浩然之气,让浩然正气充沛天地间,让天地随我意志而动,我心即天心!
说白了,学习的目标是养气,人生的目标是修行。
“傅源小朋友,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