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初,陈海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经过漫长而疲惫的海上航行,他终于抵达了美国。
一下船,陈海便感受到了美国那与香港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城市繁华而忙碌,工业气息浓厚,大街小巷中弥漫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活力。
陈海顾不上旅途的劳累,立刻马不停蹄地前往存放自由轮的港口。
当他站在港口,望着那一排排停泊着的自由轮时,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许紧张。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每一艘船的评估都关系到东方航运公司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海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由轮的考察中。
他带着专业的检测工具,登上每一艘船,仔细检查船体的每一个角落。
他查看船体的钢板是否有裂缝和腐蚀的痕迹,用锤子轻轻敲击,听着声音判断钢板的质量。
对于船底,他更是借助设备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确保没有隐藏的损伤。
在检查机械设备时,陈海打开发动机舱,仔细观察蒸汽机的各个部件。
他检查活塞的磨损情况,查看管道是否有泄漏,还亲自启动发动机,感受其运转的平稳性。
对于导航和通信设备,他也逐一进行测试,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经过几天的艰苦考察,陈海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自由轮由于在二战期间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和频繁的使用,船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尤其是那些曾经参与过前线运输任务的船只。
有些船的船体有明显的裂缝,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还有一些船的机械设备老化严重,需要更换关键部件。
然而,也有一些自由轮的状况相对较好。
这些船大多是在战争后期建造的,使用频率较低,船体和设备都保养得不错。
陈海对这些状况良好的船只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它们的性能和价值进行了评估。
在考察过程中,陈海还与美国方面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他了解到,美国政府急于出售这些自由轮,是因为战争结束后,这些船只对于美国来说已经不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维护和存放这些船只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因此,美国方面愿意在价格上进行一定的协商。
陈海将自己的考察结果和与美方交流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了林峰。
林峰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了公司的核心成员,再次召开会议。
在会议上,林峰将陈海的报告向大家宣读后,说道:“各位,陈船长的考察结果让我们对这批自由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不少机会。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林晓峰思考了片刻,说道:“从商业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优先选择那些状况良好的自由轮,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的维修成本,更快地投入运营。对于那些损坏较严重的船只,我们可以尝试与美方协商,争取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然后进行修复。但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而且修复后的船只能否达到预期的性能,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位船舶维修工程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购买损坏的船只进行修复,我建议我们可以在美国当地寻找专业的维修团队,利用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修复。这样可以提高修复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些先进的维修经验。但这样做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我们需要仔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