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队这边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
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
宋志轩时不时的跳出匍匐坑,而后观察一下众人的进度,适时给出自己的指导。
是的。
他没有选择挖掘交通壕,而是在各个掩体阵地之间挖掘了一个四十五公分左右的匍匐坑,并且将挖掘出来的泥土,作为夯土,加固阵地正面掩体,以最大程度减少正面掩体后需要掘土的工程量。
并且在正面掩体内,挖掘相应的避弹槽。
PS:图示为高架掩体避弹槽
这种避弹槽并非是防炮洞。
而是为了应对敌人将手榴弹抛进掩体。
士兵将手榴弹踢入、或扔入避弹槽内。
避弹槽可以最大程度的阻止和吸收爆炸冲击波。
“避弹槽的深度至少要有四十五公分,确保阵地掩体的射界方向,不要让掩体挡住你们的视线,确保你们的射界能够清晰。”
“同时也要考虑好战壕的排水,掩体壕的底部平台要修成两侧向两侧避弹槽倾斜的斜坡。”
“这样手榴弹更容易滚到槽内,坡度也可以让掩体内平台无法产生积水。”
卫国勋转头询问了一句:“那交通壕内的积水怎么办?”
宋志轩解释道:“先完成主要掩体工事的修筑,再完善其他...”
简单的检查和巡视了一番阵地,并且挥舞着手中的工兵铲,手舞足蹈的演示了一番之后。
接着再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一铲一铲的掘土。
正规战之中。
国内不管是军阀部队,亦或者是后来的国军主力,乃至于新中国时期,对于土木作业历来颇为看重。
也就是全面迈入机械化时代之后,相应的训练才减少了许多。
那也并非是不重视相应的掩体工事和防御工事修葺。
而是因为此时已经有了大量的军用工程机械。
一个大型的军用工程机械,布雷以及掘土的速度都能够赶上一个工兵连...
着实恐怖如斯。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进行。
几名德国教官此时也是皱起了眉头。
这种野战防御工事构筑的思路,何止是似曾相识。
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还亲眼见到过。
就是美国佬玩的那一套。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区别。
例如避弹槽的使用,以及防炮洞、匍匐沟的挖掘。
就连作战视角选择,以及侧后方掩体的挖设,都经过了一些改良。
要么。
就是宋志轩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要么就是美国人的单兵作战技能、以及步兵操典的内容更新了!
很快、工事构筑逐渐进入到了尾声。
作为教官的米勒就这样一个个巡视着每一个掩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