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回答不假思索:“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的三连问让朱棣有些措手不及。
“想要得到民心,就要为老百姓谋福祉,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朱元璋轻轻地摇了摇头,道:“老四,你的回答,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他继续往前走着,双手倒背在身后,就像是一个教书先生,缓缓传播着自己的道理。
“自古以来,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绝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立即就奉为圭臬,以为是不可动摇的真理。”
“民心,粗暴地理解,便同你所说,是百姓的内心。”
“简单来说,举个例子。”
“或者,你想要拔刀相助,但旁边有人提醒,欺负人的是秦王府的人,秦王为人你知道,睚眦必报,今日你动手,来日势必会遭到报复。”
“公心和私心,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当公心压倒私心,他就是百姓口中的英雄豪杰。”
朱元璋说的很慢,在尽可能的将后世的知识,用这个时候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你还是没有理解咱说的话,趋利避害没有错,也不是私心。”
“本能算不得本心,只是在漫长历史中祖先留下来的印记。”
人需要鼓励,朱元璋自然没有一味地灌输,他需要朱棣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你如果不明白,咱说的更简单些,所谓公心,便是儒家称之为义的东西。”
“所谓私心,不恰当的说,儒家称之为利。”
“儒家辩了千年的义利观,至今也不甚明白,就算是皓首穷经的那帮酸腐文人,内心也是苦痛折磨。”
“也是咱曾经的疑惑,咱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才想通一点。”
“在造反的过程中,咱们夺去了敌人的武器,吞并了敌人的人口和土地,这才有了军队,有了武器甲胄。”
“可他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就是不得人心,就是陈友谅的私心,彻底的压倒了他的公心。”
“水师再精锐,兵丁数量再多,也没有办法,终究都是要失败的。”
“公私之心人人都有,你我都一样,没有人有区别。”
“但是咱纵容自己的儿子欺压良善,这便是私心压倒了公心。”
“前人所说的得民心,视角落在咱身上,是让咱用公私分明的方式,引领天下百姓,治理天下百姓。”
朱棣的眼神满是困惑,显然是难以消化这些较为浅显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公心怀大志,你就能成为第二个咱,坐稳这天下。”
朱棣细细揣摩着其中道理,但是只感觉脑袋里一团浆糊,朱元璋说过的话,就像是乱麻,在他脑子里堵着。
他痛苦的皱着眉,问道:“爹,儿臣愚钝,实在是没能理解多少。”
“多少饱学之士一辈子都弄不明白的东西,你要是听咱说了些皮毛就能够理解,那你就是圣人了。”
态度到位,剩下的水磨功夫慢慢来便是。
朱棣压下心底的疑惑,应道:“爹,您说吧,是什么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