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回到应天,并没有大张旗鼓,随行人员不超过十个。
因此,来迎接朱棣入朝的官员,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林圭年。
几辆马车到了近前,赶车的锦衣卫纷纷下了马车,上前来跪倒在地:“臣锦衣卫指挥同知林圭年,叩见燕王殿下。”
朱棣居高临下的扫了眼,又瞧了瞧马车,冲着旁边的道衍和尚道:“老和尚,看来你说的不错,这回是好事。”
道衍和尚心中大石落下,松一口气,问道:“只是殿下如何看出来的,老衲不明白。”
朱棣指了指这几辆不起眼的马车,“你是不知道老爷子性子,他能让你坐马车去见他,说明对你还是很重视。”
一行人都上了马车,朱棣和道衍同乘,其余人则是各自分散。
林圭年比他年长了有二十多岁,满脸都是褶子,见蒋瓛问起,小声道:“京中很热闹,事情很多。”
蒋瓛惊讶不已,靠着马车,饶有兴致的问着:“你挑几件重要的说说,我也好跟一跟最新的消息。”
“老龟你只管说,没什么犯忌讳的,怕啥。”
“京中的事情多,锦衣卫耳朵尖,听得也多。”
蒋瓛疑惑:“这是为何,那帮书呆子还能下地种田了?”
“难怪,我说一路上怎么还有这么笨的农夫,原来都是书呆子装扮出来,啧啧,有意思。还有呢?”
林圭年从怀里掏出来一叠纸,上面密密麻麻的是楷体的小字,最上方则是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蒋瓛将这几个字读了出来,神色讶异:“大明新青年报是什么?这就是你说的编辑部要做的事情?”
林圭年说着,掀开帘子,将手里的报纸往里面一递,出来时手里面已经空了。
“每一份报纸售价只需要一文钱,相当便宜,买的人也不少。”
“陛下圣明天纵,能想不到这件事?现在应天城中,专门设置了讲报堂。”
“不白进,只要你去三次,讲报堂就送一斤大米,最近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讲报堂了。”
“最低一档奖励,三斤大米,一两精盐。”
提起这个,林圭年不免沮丧。
“唉,你不懂,我手底下有人投稿,然后被选上了。”
“这些日子,京中那些文武大臣,都在摩拳擦掌,拼了命的投稿。”
蒋瓛还是有些不以为意:“老百姓连字都不认识,还能会写字?最后这些东西,不还是给那些读书人准备的。”
“记得,这有什么关系?”
“这段时间讲报堂为什么这么热闹,还不是因为有大米送,那帮农民每天都来,比谁都勤快。”
“那些身体弱一点的翰林学子,就在扶助社里面,教那帮种地的读书认字。”
“呵呵,放不下,他们哪放得下身段。”
“这帮读书人鬼着呢,饿了几天头晕眼花,没办法这才想了个扶助社的主意。”
“他们可不是被农民整服的,是被陛下整服了!”
“一辈子太久,只争朝夕。”林圭年淡淡的装了一下。
“我倒是想,可是不敢呐。”
“有时间你去买来看看,陛下写的文章,怎么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