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清楚,朱元璋叫他们来,绝不只是为了听对于科举制度的看法,应当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
这份用意是什么呢?
黄观仔细思索着,脑海中诸多线索慢慢的汇集在一起。
请回孟子,编修农书,翰林学子下乡,诸子百家之说推广……
这短短的数日时间之内,发生了太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黄观思索着其中的共同点,抽丝剥茧,慢慢的抽出了其中共通的一点——
——话语权!
他不禁想起当年朱元璋将孟子请出孔庙,闹得沸沸扬扬。
天下文人士子坚决反对,闹得很不愉快。
最终,朱元璋和天下文人各退一步,孟子依旧能够享受孔庙祭祀。
代价则是,被删减过后的《孟子节文》成为读书人的教材。
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他读书时读的就是《孟子节文》,直到进入翰林院,才知道原本的《孟子》长什么模样。
如今,朱元璋将《孟子》补全,看似是对读书人的让步,可紧接着便以编修农书为由,将大批翰林学子下放乡间。
并顺势在朝堂之上,强硬的宣布推广诸子百家之说。
这一切行为,归根究底都是为了争夺话语权。
黄观猛然醒悟,后背不禁冷汗涔涔,他意识到了朱元璋如此行事,到底是有多么大胆。
儒家掌控话语权,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并不是没有皇帝试图改旗易帜。
但是,他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原因自然非常简单,皇权不够强势集中,外加儒学包容性极强,能够将其他学说化为己用。
魏晋时期佛道思想迅速传播,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并开始挑战儒学权威性。
唐朝时期,三教并行,达官显贵之中,信奉佛道之人不知多少。
武则天大力提倡佛教,广修佛寺,更编写《大云经疏》,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唐玄宗更是尊崇道教到了极致,亲自注释《道德经》,颁行天下,要求士庶都要学习。
可即便是如此,到了宋朝,原本三教并行的局面转变为三教合一。
在以程朱为首的大儒努力之下,儒学直接吸收佛、道思想,新儒学,也就是理学诞生。
理学直接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学注重的内心修行、道家的天地观结合,最终在这一场思想的争锋上,笑傲天下。
黄观内心感慨朱元璋心思缜密,能够步步为营,硬生生找到一个突破口。
他也惊讶朱元璋胆量之大,竟然会在理学成熟的时代,选择争抢话语权。
至于这话语权同科举制度有什么关联,黄观猜测,科举制度便是朱元璋下一把利刃。
如今,面对朱元璋的询问,黄观把握住核心要点,直接答道: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现如今科举制度,还存在有诸多弊病。”
“弊病不除,科举制度只会逐渐僵化,最终成为禁锢世人的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