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衣冠,前去面圣吧。”
面圣的机会不多,三人都不敢大意。
即便是连中三元的黄观,也不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平时想要见到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可能。
张显宗和吴言信更是如此,翰林院编修的身份,面圣的机会太过于难得了。
离朱元璋更近一些,施展一身所学,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也会越高。
三人整理衣冠,跟随着聂庆童,步履匆匆。
很快,三人入殿,跪拜礼之后,朱元璋和颜悦色:“咱没记错的话,你三人出身同咱一样,都很落魄,家徒四壁,举步维艰。”
“难能可贵的是你们没有怨天尤人,抱怨出身,反而是刻苦读书,发奋求学,这才有了今日。”
“咱就喜欢你们这样明理懂是非的读书人,平身,赐座。”
黄观、张显宗、吴言信三人受宠若惊,谢恩之后,小半边屁股小心翼翼的落在小凳上面。
尽管还不清楚朱元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是光从刚才朱元璋几句话中,三人便已经猜到,自己渴求已久的机会,来了!
“你们都是科举考试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咱也从你们的考卷上,看到了你们非凡的才华。”
“杜甫曾经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咱很喜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的极好。”
朱元璋切入正题,道:“天下太平,老百姓才能吃饱喝足,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大明幅员辽阔,想要治理这样大的一个国家,需要非常多的人才,所以咱效仿历代君王,设科举选拔天下英才。”
“你们都是从科举考试中走出来的人才,对科举考试有着切身体会,都和咱说说,你们对现今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看法?”
“畅所欲言,不必拘束,无论说什么,咱都恕你们无罪。”
吴言信听罢,稍作思索,便答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科举为天下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为之奋斗。”
“恰如陛下所说,科举就相当于陛下为天下学子建设的千万间广厦,让无数寒门学子,能够摆脱卑贱的生活,有了富贵的可能。”
张显宗也道:“吴编修所言有理,微臣尚有两点补充。”
“首先,科举考试是目前最为公平,也是最为公正的制度,能够让真正学有所成的学子,通过寒窗苦读,进入仕途。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其次,正是有了科举制度,让寻常老百姓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从此,老百姓生活有了一个盼头,会想尽办法送子女读书。”
“假以时日,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大明国运势必蒸蒸日上!”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汪洙曾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天底下文人士子视科举为龙门,寒窗苦读只为能够登堂入室。”
“你们说的不错,这的确是科举带来的好处。”
“黄观,你为何一言不发?”
对于黄观,朱元璋带有一种莫名的期待。
或许是前世身为老师的职业病,看到一个出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期待感。
尤其是这个学生,实在太过于优秀,连中三元,在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中,都是头一份的成就。
黄观此时正在思索着,他并没有急切的发表自己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