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罪从来都不是朱元璋的目的。
“咱刚才提起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从今日开始,必须要和儒家经典一样,全国推广。”1
“詹徽,这件事情,就由你牵头,完不成咱交代的任务,咱拿你是问。”
“很好!”
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人,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先知先觉。
《国榷》中更是评价其人“徽才敏果决,上所最委任。然好窥上旨,终及于祸。”
方才詹徽站出来,就在朱元璋意料之内。
否则,无人求情,他就是想要就坡下驴,也只能够将刘三吾就地法办,罢官革职。
翰林院还需要刘三吾这样的老将镇住场子!
“编修农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苦了几千年了,大明不能让他们继续这么苦下去。”
“咱心里清楚,让你们去理解农民在田地里耕作的辛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说实在话,种地真是一件苦差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起来浪漫。”
“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咱叫翰林院编修农书,结果呢?翰林学子养尊处优,不仅玩忽懈怠,还恶言相加。”
“咱希望,大明朝的官,都是心系百姓的好官,都是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咱这一辈子,最痛恨这样的官!”
“还没有当官,他们就已经有这样的做派,如果他们当了官,会是什么样的做派?”
大明立国已经有二十五年时间,随着局势的稳定,文人士子也逐渐的活跃。
他能够清楚的嗅到,这些人身上浓郁的傲慢和官气。
像这样脱离了百姓,甚至是背叛了百姓的人,一旦得势,那就是百姓的灾难。
朱元璋决心改变这个现状,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也沦落凡尘。
朱元璋的声音清晰准确的响起在每个人耳边:“翰林院中,没有官职在身的学子,都给咱下到农村里面。”
“刘三吾,这件事情,咱交给你去办,就在应天周围,让你手底下的读书人,都去。”
刘三吾心头苦涩。
可现在发生的事情,着实让他有些难以理解。
这些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天下读书人中的优等生,他们去种地,那岂不是浪费了人才。
……
詹徽正思索着百家学说推广的问题,身后响起呼喊声。
他扭头一看,户部尚书赵勉快步而来,很快便到了他身边。
“凉国公言辞犀利,实在可恨,如果不是詹兄求情,我真不知该如何做。”、
“更何况,刘学士乃是当世名儒,若是因此遭受无妄之灾,实在可惜。”
赵勉正色道:“一码归一码,这一次如果不是詹兄出手,谁能劝的动陛下。”
“如果不是詹兄,这一次我岳丈吉凶难料,他这般年纪,真要吃了苦头,恐怕……唉。”
只不过他身份敏感,是刘三吾的乘龙快婿,他一开口,反而会被蓝玉抓住把柄。
好在詹徽站了出来,也算是全了他心意。
“如果陛下有心处置刘学士,即便是我劝谏,也是无用功。”
“编修农书这件事情,愚弟实在是不能理解,有钦天监的人在,为何还需要翰林院编修农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