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新宋:从靖康之变开始> 第七章 太上皇的诏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太上皇的诏书(2 / 2)

瘦金,原本是瘦筋,赵佶效仿薛稷书法,以瘦闻名,又筋骨挺拔。

因是赵佶所创,将“筋”改为“金”,以显皇帝尊贵。

赵佶点了点头。

落笔之前,他特意看一眼毛笔,又摇了摇头,似乎对这支毛笔很不满意。

瘦金体是赵佶年轻时创立,现已二十多年,他一度想向全国推广。

虽是俘虏,但赵佶对待艺术非常认真。

稍一思考,便行云流水地挥笔。

和传统书法迥异,每一笔都离经叛道,每一画都锋芒毕露。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赵佶运笔灵动快捷,一笔一势,一张一弛间流露出俊朗挺秀、风卷云舒的韵味。

整体的字里行间又布局严谨,一丝不苟。

即便是赵榛这种不懂书法的人,都觉得惊为天人。

也非常符合他的审美。

赵佶的副职业是皇帝,书画才是他的主业。

朕以眇躬,君临天下,冀致四海升平,苍生咸乐。然运逢艰厄,虏寇猖獗,靖康之年,惊破繁华,宗庙倾颓,黎庶蒙难。朕自省德薄,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致神器有累卵之危,罪愆深重,愧对列祖列宗,羞见天下苍生……

十八子赵榛,仁孝勇敢,素怀壮志,朕观其卓异,有艺祖之风,可继大统。今皇帝、太子皆已受难,朕于北上羁途,念国不可一日无主,社稷不可久旷,特传位于赵榛,望其承继宗庙,收拾旧山河,救万民于水火,振大宋之雄风。诸卿当殚精竭虑,辅佐新君,共赴国难……

赵佶还是那个赵佶,虽然有反省,但不多。

他把国家破败的责任,归咎于金国,自己只是无法力挽狂澜。

“儿臣领旨,必整顿勤王之师,消灭金国,不负父皇重托。”

赵榛向赵佶拱手。

墨还未干,不能直接折起来。

他留心外部的动静,若有人过来,侍者会提醒。

“十八郎一定要活着,江山之图,已在你手中。大宋国祚绵长,施恩广布,中原的百姓会拥戴你。”

赵佶丢下毛笔,目中满是期冀。

“父皇放心,请等待儿臣的好消息。儿臣不会忘记父皇在北方受苦。”

赵榛留给赵佶美好念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他始终坚信,盛衰由人不由天。

赵佶能“回首家国三千里”,已经比无数丧命在金军铁蹄下的百姓好一万倍。

他所承受的北上之苦,比揭竿而起的百姓相比不值一提。

直捣黄龙,不会是为了赵佶。

除了拯救茂德帝姬,最主要的是消灭金国,还复山河。

“十八郎抉择时机,金贼轻骑众多,逃到骑兵无法奔跑的山林之中,才是最上策,为父等待你的好消息。如不可为,我们父子就在阴间相聚。”

赵佶为赵榛建议道。

“儿臣谨记。”

赵榛应道。

他和臣子不一样。

曹勋是一个年轻的官吏,微不足道。在数以万计的俘虏队伍中,金兵不会特意关注他。

赵榛是皇子,始终都有金兵监视他。

他一定要将时机放在夜晚,最好有风雨相助,阻碍反应过来的骑兵搜寻。

赵福金说完颜宗望、完颜宗隽等金军将帅要去真定城赴宴,队伍在真定休整。

即便这几日不下雨,他也会殊死一搏。

不能全看苍天。

真定府已经被金国实际控制,以金国的制度治理。

越是北上,逃跑愈发困难。

因为逃跑以后不仅承受金军追击,还要面临地方官府的围堵。

赵榛又等片刻,将墨迹凝固的“诏书”小心翼翼地折起来,塞入怀中,向赵佶告退。

赵佶也紧跟着下牛车,目送这个之前他少有关注的儿子。

残阳如血,拉长赵榛的身影,孤独而坚定。

赵榛知道赵佶在看着他。

但他没有回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