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化龙静静躺在池塘边,看着天上盈月,马上就要到十五,要赴晋王之约。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全。
先承五代乱世,大宋官办教育机构很不完善。
国家始终要靠文人治理,于是书院作为民间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北方儒学代表: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书院之间本身就有竞争,南北之间同样也是势成水火。
但其中出身在四大书院比例却很高。
虽然历史上北宋取士相对历朝,是最宽松一代。
也就是看这一大批老人家,考了这么多年都不成功。
但是这些滥进的官员,在宋朝称为“诸科”。
理由是进士出身,将来出路是在皇帝身边,在中枢任职文书机关。
两个字总结,“清流”。
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
表面上来看,他只是在描写山林野景。
所谓“乔木万余株”其实就是指朝廷的众多官员。
余化龙长叹一声,他这几天到处问人,也知道了很多答案。
正是因为信息差。
宋初还特别重视诗、辞、赋、策、论。
有些人天生就感情丰富,伤春悲秋最是了得。
没有海量阅读过各种杂书,根本不可能学会用典。
而是策论环节,名校老师全都是致士的朝廷官员,甚至有些是当世文豪。
而且他们转执教鞭,但是门生故吏,同年同乡遍布各地为官。
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四大书院读书,就是能快人一步知道现在朝廷最新难题。
而平民百姓出身的考生,怎么可能知道时事,能穷尽毕生时间记全那些经义就很不错。
萧绰的提议,无疑为他重新打开了一扇窗。
重点是按萧绰意思,以她父亲与山长的关系,铁定成事。
唯一缺点就是太远。
大部分人没有足够钱财,保证一路上都是乘车马。
所以古人安土重迁,不只是因为舍不得土地。
而且余化龙也不想离开家族,如果他不在了,陈家分分钟就可以灭了余家满门。
突然,传来萧绰声音。
是的,余化龙被陈家封杀了,无法从陈家书斋买书。
他原本就有一本陈裘所赠送的《千字文》,虽然很旧,但是里面写满了注解。
但是知礼偷诗一事,提醒了他。
反正身上钱都不够拜师,买本书当做自学也有好处。
打翻了墨水和笔。
大宋对于文教很上心,所以为了统一教科书版本,都有一套官方制定教材。
陈裘出于什么目的骗他,不用想都知道。
更猜不到他会参与论道,甚至是盛典里的主角。
余化龙现在正是怒火中烧。
与此同时,愤怒的人,何止余化龙一个。
知礼被天台宗认定为圣子,内定就是下一届的主持。
佛门当然不敢迁怒于晋王,但是礼义这个名称太侮辱人。
一个九岁的佛学大师,多少有点哗众取宠。
投诉温县难民余化龙少而失德,妄议先王。
言下之意就是警告余化龙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温县之内,吕端正满脸愁容地看着案前堆积如山的投诉信。
正是张冉检具余化龙在办公时间的涂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