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应天府城内,朱元璋正与李善长一同微服私访。
自从长孙朱雄英去世后,朱元璋的心情一直郁郁寡欢。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整年,他依旧无法从失去爱孙的痛苦中走出来。
毕竟,这可是太子朱标的嫡子,开平王常遇春的外甥,更是他老朱最疼也最喜欢的嫡长孙,是未来要接过他手中这番天下的人啊!
就这么……走了……
为了散心,他决定出宫走走,顺便看看民间的疾苦。
身为上位,自然不能只听那些当官的马屁,当过贫户当过和尚的老朱太清楚那些读书人的秉性了。
不是亲眼看到,他是不会信那些所谓“太平盛世”之类的溢美之词的。
两人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让朱元璋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
百姓们虽然生活清苦,并不像是那些官僚口中说的多么富足,但跟他当年过的苦日子比起来,还是强了不少的。
最起码,他们有地种,有饭吃,不至于饿得去当和尚了。
唯独就是这精神头,让老朱不太满意。
一个个虽不是面黄肌瘦,但也瘦不拉几,干起活来虽然有力气,可是那眼神之中却没有多少希望。
这啥意思嘛?不想当俺老朱的百姓么?
朱元璋有点窝火,可也知道百姓生活艰难,只能一言不发,背着手继续朝前走。
可是当他们路过一片农田时,却遇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伯。
这老伯虽然看上去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干起活来却丝毫不输年轻人,整个人的状态跟之前的那些农户,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大锄头抡得,跟徐达年轻时候的马鞭子一样快。
站在路边上看了好一会,朱元璋忍不住赞叹道:
“老哥哥,您这身子骨可真硬朗啊!”
听到有人搭话,老头直起腰来,看到来人衣衫整洁,顿时明白这是富贵人家的老先生,连连作揖道:
“这老哥哥不敢当……不敢当,大官人真是说笑了,小老儿只不过是有几把力气而已。”
朱元璋笑笑:
“咱不是啥大官人,只是祖上有德添了几分产业而已,老哥哥,你祖上种地的,咱祖上也是种地的,没啥大官人不大官人额。”
说着,他直接从路边下了田,也顾不上脚底的皂靴被泥巴沾染,就蹲在田埂上对着老头说道:
“老哥哥,今年你多大岁数了?家里孩子不给你帮帮忙么?”
说起孩子,老头脸色闪过一丝难以压制的悲伤,他轻轻的叹了口气:
“小老二今年七十又五了,家里……不是孩子不帮忙啊,小老儿两个儿子,都跟着当初的魏国公打仗,死在岭北了,家里现在只有两个儿媳和三个孙子。”
一听到岭北儿子,朱元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脸色也稍微有点不好看,但还是耐着性子问道:
“可按照时间算算,你那仨孙子也应该十好几岁了,咋不帮你干活呢?”
老头呵呵一笑:
“他们仨啊,他们正给他们先生干活呢!干完活还得跟着先生上课,咋能给自家干活啊?”
朱元璋眼神不由得一冷:
“岂有此理!先生?哪来的先生?咱可从来没听说过,念书还要给先生干活的!这什么狗屁的先生!”
听到这,李善长不由得暗叹一口气。
得,这位先生脑袋要搬家咯。
“诶诶诶,大官人您可千万别误会,俺家的这位先生可是好意!”
一听朱元璋误会了,老头连连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