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暑气蒸腾,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烘烤着大地。
“辛老板,许久不见,您这身子愈发富态了……看来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啊。”
尽管酷热难耐,在场的商人们却浑然不觉。
密州,作为北宋京东东路的第一大州,辖区涵盖了今鲁东南及胶东半岛的部分区域,是苏轼任知州期间重点治理的地方。
此刻,密州正遭受着干旱与蝗灾的双重肆虐,但这些商人显然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对他们而言,灾年反倒成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好时机。
“辛老板,您消息向来灵通,不知可晓得太守此番叫我等来,所为何事?”
“还用问嘛!据我所知,咱们这位太守可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刚一上任就碰上了如今这棘手的灾情。今日把大家叫来,摆明了就是想让咱们有所表示嘛!”
“原来如此!太守大人如此心系民间疾苦,我们确实应当略尽绵薄之力。只是……近来生意着实难做,只怕待会儿的表示,难以让太守大人满意啊……”
在座的商人们皆是精明世故之人,听闻此言,先是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紧接着便纷纷叫苦不迭。
这是惯例,大家早就做好了免费出粮赈灾的心理准备,不过在此之前,得先统一口径,达成默契。
辛老板心中有数,与几个老板交换了一下眼神,便知晓了今日大家商定的口径,同时也试探出,在场并无太守安排的内应,这让他彻底放下心来。
“太守大人到……”
顿时,原本就座的商人们纷纷起身,恭敬行礼。
“各位老板不必多礼,都请坐!”
然而,这笑容却让商人们心里直发毛,他们最怕遇到这种看似和善,实则心思难测的“笑面虎”官员了。
众人面面相觑,各怀心思地再次落座。
苏轼一开口,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毫不拐弯抹角地阐述起密州当下的灾情。
于是,他们都竖起耳朵,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苏东坡到底要让他们“割”多少肉。
“二十万石!?”
关键数字一出口,辛老板忍不住惊愕地叫出声来,直接打断了苏东坡的话。
原本以为苏东坡最多也就让他们出个几千斤粮食,这已然算是狮子大开口了。
两千万斤,在场商人二十多个,平均每人得摊派一百万斤,也就是一万石,这简直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这几乎等同于要抄他们的家。
“对啊!太守,我们青州粮行,全部身家加起来也就一万石粮食左右,您这样摊派下来,这是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啊……”
“太守您就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小商人的难处吧,我们也有一大家子上百号人要养活啊……”
所谓“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如今的苏东坡若真狠下心来,完全有能力让他们倾家荡产。
“呃……”
“你们这是干什么?本官何时说过要让你们摊派粮食了?”
“都赶紧起来,本官只是来找你们谈一桩生意!”
“做生意?”
“没错,做生意!本官既没打算让你们无偿摊派粮食,也不会占你们便宜,而是要堂堂正正地和你们做一笔买卖!一笔二十万石粮食的大生意……”
这一举动,让商人们心中满是狐疑。
“其他的话本官不多说……你们自己瞧瞧眼前这大米!然后,各家自行出价……本官也不要银子,只看一斤这种大米,能够在你们那儿兑换多少粮食……”
米换粮食?
“慢着……太守大人,您是说……您要用这些大米,和我们置换粮食……”
辛老板如同恶狗扑食一般,一个箭步冲到大米跟前,伸手抓起一把大米,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呼声。
“这是什么精米!色泽如此鲜亮……”
其他商人见状,也纷纷回过神来,一窝蜂地围拢到这两袋大米旁。
他们都是粮食行业的行家,一眼便看出眼前这种大米的非凡品质与极高价值。
看到这些专业的商人们脸上那震惊与难以置信的表情,苏东坡并未出声打扰,只是脸上渐渐浮现出期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