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朕的日不落帝国> 第4章 每临大事有静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每临大事有静气(2 / 2)

两天时间——准确点,只有一天半了——虽然时间是仓促了点,但如果提前准备,组织得好点,还是有机会挫败建奴的进攻的。

“王承恩,即刻传朕旨意,命遵化巡抚王元雅、三屯营总兵朱国彦率兵增援喜峰口,务必将建奴大军挡在塞外!”朱由检斩钉截铁地道。

王承恩迟疑了一下,道:“陛下,事关军务,您要下旨的话,是否要和阁老以及兵部商量一下?就算您发中旨的话,恐怕也会被内阁及兵科给事中驳回。”

朱由检不禁一愣,虽然他继承了崇祯的全部记忆,但现在起主导作用的依然还是那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两种记忆如何自如地切换,确实还是一件困难的事。

王承恩这么一说,朱由检这才想起来,明朝的皇帝想发一道圣旨,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皇帝大笔一挥,盖上玉玺大印,派个宦官出去一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完全是古装电视剧里面的情节。

真实情况可比这要复杂的多,皇帝想要发一道圣旨,绝不会自己动手。

首先皇帝会下诏给内阁或六部,由内阁或六部来起草,称之为“票拟”,皇帝审批,司礼监“批红”,再交回内阁廷议审定,都察院进行署名,最后交由内务府加盖玺印,才会予以颁布。

值得一提的是,六科给事中对圣旨还拥有封驳权,如果六科给事中认为圣旨不合规的话,他们是有权进行驳回的。

如果真按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还没等圣旨发出去呢,恐怕皇太极就已经是兵临城下了。

当然皇帝也是有绕过内阁和六科颁发旨意的,但那称之为“中旨”。

虽然中旨也是皇帝的谕令,但和圣旨相比,差的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光是内阁和六科有追回中旨的权力,就连接到中旨的官员,都有抗旨不遵的可能。

曾任兵部尚书登莱巡抚的袁可立就曾在万历年间抗旨斩弄臣。

而袁可立所抗的,正是万历皇帝的中旨。

朱由检想到这里,脑袋便有些大了。

圣旨等不及,中旨可能又不管用,这场仗可是关乎到大明国运的大战,处理不好的话,那便是很有可能重蹈覆辙,重演历史的悲剧。

朱由检渐渐地冷静了下来。

每临大事有静气。

几十年的官场沉浮,让他最为获益的就是遇事要冷静,凡事都要做到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的己巳之战,如果只是朱由检简单地发一道圣旨,调集天下兵马勤王,就能将皇太极的十万建奴大军挡在塞外,这未免想的也太简单了。

建奴的这次入侵,几乎是带着孤注一掷的性质。

皇太极初登大汗位,地位并不稳固,觊觎其汗位的人比比皆是,皇太极现在急需要一场大胜来服众,以巩固汗位。

所以在拿不下锦州宁远之后,皇太极才会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绕道蒙古,直袭喜峰口,试图找到进攻大明的第二条路径。

当然,皇太极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此役成败于否,其实他心里也未必有多少底。

所以,皇太极除了让阿敏留守辽东之外,他几乎是带了举国之兵,而且还包括了臣服的蒙古各部兵马,毕其功于一役。

而明军这边,情况却是相当的糟糕。

除了关宁军尚有一战之力外,其他各个边镇,无不是守备松驰,关城荒废,残兵羸卒,难堪一战。

历史上的这次战役,建奴轻易地就打穿了明军的喜峰口防线,整个京师重地,建奴大军也如入无人之境,肆意蹂躏。

所以朱由检就算真的能将圣旨及时地下达到遵化和三屯营,就凭王元雅和朱国彦这对卧龙凤雏,真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建奴大军吗?

这事还得要从长计议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