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奉承声中,吏部尚书张典突然出列,恭声道:“臣有本奏。”
李真淳抬袖,张典缓了缓才道:“不知陛下是否还记得两个月前修改的荐举制度?”
李真淳点头:“朕记得是苏爱卿提出修改的,新的荐举制度实行地非常好,为朕招揽了不少人才。”
张典停顿了片刻,试探般地问道:“那陛下可还记得,若是被举荐人尸位素餐,不尽职责,那么举荐人也要被降职?”
李真淳目光深沉:“朕记得。”
张典见铺垫足够了,这才开始说重点:“如今韦参和郑玄甫两个毒瘤贪赃枉法,搅乱朝纲,已被严厉处置,郑玄甫是由韦参举荐入朝为官的,初任户部巡官,当加罚韦参,而当年推举韦参的人是……”
听到这里,我的脑袋开始飞速转动,韦参最初担任的是监察御史,推荐他的人是……
我抬头望向了站在我斜前方的那位紫衣宰相,银色的面具遮住了他的半面脸,看不见他此时的神色,只有面具在殿上泛着冷光。
门下令萧平闻声出列,声音平淡而坦然:“当年举荐韦参的人正是微臣,微臣眼拙,不识此人面目,让他滥用职权,犯下重罪,微臣罪不可逭,甘愿受罚。”
朝堂再掀议论声潮。
我和李真淳皆是大吃一惊,萧平身负宰相之重职,贤能无双,举目朝野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他胜任门下令,如果贸然贬官,会导致朝堂左右失衡,可若是不处罚他,又违背制度,实在是难以服众,这可如何是好啊?
我偏头默默瞅着张典,这个吏部尚书到底是秉公执法,还是成心挑事呢?
适时,少叔旻站出来替萧平说话:“萧相虽是一代贤臣,但人无完人,也会有出纰漏的时候。苏相当时修改举荐制,是为了提防朝中高官为一己私利,推举无用之人,萧相德才兼备,是大周难得的人才,也是百姓难得的良吏,深受民众爱戴,陛下切不可学文帝贬贾生,伤了人心啊。”
苏商也立即回应道:“微臣以为少叔大人所言极是,萧相公正廉洁乃世人皆知,怎么会和韦参私下勾结,祸乱朝纲呢?这其中必有误会。制度虽死,人却是活的,望陛下三思。”
李真淳听后想了想:“萧相识人不明,理应谪贬,但念你持政有功,朕便不再追究此事,罚你闭门三日,在府中反省,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少叔旻和苏商带头附议道:“陛下英明!”
我虽也赞同不重罚萧平,但一个疑惑却慢慢盘踞在我心头:萧平当真未参与此事,对韦参的所作所为一概不知?
而且少叔旻的话也颇有深意。贾谊当年辅佐汉文帝完善教化礼仪,提出重农抑商,有不少功劳,但朝臣们嫉贤妒能,进言诽谤他,汉文帝听信谣言,将他贬至长沙,难道少叔旻觉得是有人在趁机冤枉萧平吗?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