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武周天工谱> 第七十一回 李旦登基封功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一回 李旦登基封功臣(1 / 1)

唐隆政变后,李旦登上皇位,朝堂之上一片新气象。长安城张灯结彩,百姓们虽对宫廷的权力更迭有些懵懂,但也知晓新皇登基乃是大事,纷纷涌上街头,期待着能沾些喜气,盼望着在新皇治下过上更加安稳的日子。

太极殿内,李旦高坐龙椅,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神情庄重。殿下群臣整齐排列,林澈与太平公主站在前列,二人神色平静,却难掩眼中的疲惫与欣慰。这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们为大唐的江山社稷付出了太多,如今李旦登基,也算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今日朕能登基大宝,多亏了诸位爱卿的辅佐。尤其是林澈与太平,你们二人在唐隆政变中居功至伟,朕定要重重封赏。”&bp;李旦目光温和地看向林澈和太平公主,声音沉稳有力。

林澈与太平公主连忙跪地谢恩。林澈说道:“陛下,这都是臣等份内之事,能为大唐尽忠,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bp;太平公主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只要大唐能繁荣昌盛,百姓能安居乐业,儿臣与林郎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李旦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林澈,你在边关屡立战功,又在宫廷斗争中屡次识破奸人阴谋,保我大唐平安。朕封你为一品大将军,赐爵国公,掌管京城军事大权,望你日后继续为朕分忧,守护好大唐的江山。”

林澈心中感动,再次叩首谢恩:“陛下如此厚爱,臣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李旦接着看向太平公主:“太平,你聪慧过人,在朝中周旋各方势力,为朕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朕封你为镇国太平公主,朝堂之事,你可与朕共商,务必协助朕将大唐治理得更好。”

太平公主感激涕零:“谢陛下隆恩,儿臣定不辜负陛下期望。”

封赏完毕,李旦又对其他参与政变、辅佐他登基的大臣们一一进行了赏赐,朝堂上下一片感恩戴德之声。然而,林澈和太平公主心里清楚,这只是表面的平静,朝堂局势依旧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武氏残余势力虽遭受重创,但仍有部分漏网之鱼潜藏在暗处,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朝堂上一些大臣对李旦的登基也并非真心拥护,只是迫于形势暂时隐忍。

退朝后,林澈与太平公主回到公主府。府中依旧是一片忙碌景象,下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准备宴席,庆祝太平公主获封镇国太平公主。林澈与太平公主走进内堂,相对而坐,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眼中满是疲惫与深情。

过了许久,太平公主轻轻叹了口气:“林郎,今日陛下虽已登基,可这朝堂之上,依旧危机四伏,我们日后还需多加小心。”&bp;林澈握住太平公主的手,安慰道:“公主放心,有我在,定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伤害。武氏余党不足为惧,我们只要小心应对,定能将他们彻底铲除。至于朝堂上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我们也需慢慢观察,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

正说着,下人来报,说李隆基前来拜访。林澈与太平公主连忙起身相迎。李隆基走进内堂,见到二人,立刻行礼:“侄儿见过姑姑、林将军。今日特来恭喜姑姑获封镇国太平公主,林将军荣升一品大将军。”

林澈笑着扶起李隆基:“隆基,你我无需多礼。如今陛下登基,你也该为大唐多尽些力了。”&bp;李隆基点头道:“林将军放心,侄儿定当努力学习治国之道,不辜负陛下和姑姑、林将军的期望。”

太平公主看着李隆基,眼中满是欣慰:“隆基,你如今也渐渐长大了,日后朝堂上的事情,你要多学着点。林郎和我会尽力辅佐你,但最终这大唐的江山,还是要靠你自己。”

李隆基坚定地说道:“姑姑放心,侄儿定会勤奋努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侄儿还望姑姑和林将军多多指点。”

林澈沉思片刻,说道:“隆基,如今朝堂上最大的隐患便是武氏残余势力和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我们要先从武氏余党入手,彻底清查他们的行踪,将他们一网打尽,以免后患。同时,对于朝堂上的大臣,你要善于观察,拉拢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分化那些有二心的人。”

李隆基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林将军所言极是,侄儿记住了。只是这清查武氏余党的事情,还需姑姑和林将军多多费心。”

太平公主说道:“此事我们已经在安排了。林郎在朝中有些人脉,我们会让他们暗中调查武氏余党的动向。你在宫中也要多留意,若有什么消息,及时告诉我们。”

李隆基应道:“好的,姑姑。侄儿在宫中也会安插一些亲信,为姑姑和林将军传递消息。”

三人又商议了一些朝堂之事,李隆基便告辞离开了。林澈与太平公主继续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他们深知,要想让大唐真正稳定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澈开始着手整顿京城的军事防务。他利用自己在近代学到的军事知识,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加强了士兵们的体能和战斗技能训练;还改进了武器装备,制造了一些新型的兵器,如威力更大的弩箭、更加坚固的铠甲等。在林澈的努力下,京城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太平公主则在朝堂上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与各方势力周旋。她拉拢了一些朝中的重臣,如姚崇、宋璟等人,这些人都是有才能、有操守的大臣,他们对太平公主的主张表示支持,愿意与她一起辅佐李旦,整顿朝纲。同时,太平公主还在后宫中安插了不少眼线,密切关注着后宫的动静,以防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

然而,武氏残余势力并没有因为李旦的登基而放弃抵抗。他们在暗中集结力量,企图再次发动政变,夺回政权。这日,林澈收到密报,说武氏余党在长安城外的一处山谷中秘密集结,似乎在谋划着什么重大行动。林澈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告知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听后,秀眉微蹙:“林郎,看来武氏余党贼心不死,他们肯定又在策划着一场阴谋。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bp;林澈点头道:“公主放心,我已经安排了人手去探查他们的具体情况。等摸清他们的计划,我们就一举将他们消灭。”

几天后,探查的人回来报告,说武氏余党集结了一批死士,还勾结了一些边关的将领,计划在李旦举行祭祀大典时发动突袭,劫持李旦,扶持武氏后人登基。林澈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与太平公主商议对策。

“公主,此次武氏余党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轻敌。我打算在祭祀大典那天,在周围设下重重埋伏,等他们一出现,就将他们一网打尽。”&bp;林澈眼神坚定地说道。太平公主微微点头:“林郎此计甚好,但我们也要小心行事,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计划。祭祀大典乃是重中之重,不能有任何闪失。”

于是,林澈开始调兵遣将。他挑选了京城中最精锐的士兵,分成几路,埋伏在祭祀大典的必经之路和周围的山林中。他还安排了一些士兵乔装成百姓,混入人群中,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太平公主则在宫中与李旦商议,让李旦在祭祀大典时多加小心,同时加强宫中的戒备。

祭祀大典的日子终于到来。长安城中热闹非凡,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观看祭祀大典的队伍。李旦身着华丽的祭服,坐在龙辇上,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朝着祭祀的太庙走去。林澈骑着马,身着戎装,神色警惕地跟在龙辇后面,时刻关注着周围的动静。

当祭祀队伍走到一处山谷时,突然,四周响起了喊杀声。一群身着黑衣的人从山林中冲了出来,朝着祭祀队伍扑来。这些人正是武氏余党的死士,他们训练有素,手持利刃,气势汹汹。

林澈大喊一声:“保护陛下!”&bp;随即抽出佩剑,冲向黑衣人。他的剑法凌厉,每一剑都带着强大的力量,瞬间便砍倒了几名黑衣人。士兵们见主帅如此勇猛,也纷纷鼓起勇气,与黑衣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黑衣人虽然来势凶猛,但林澈早有准备。埋伏在周围的士兵们听到喊杀声,立刻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将黑衣人团团围住。黑衣人陷入了重重包围,顿时阵脚大乱。

武氏余党的首领见势不妙,想要逃跑。林澈眼尖,立刻策马追了上去。“逆贼,哪里逃!”&bp;林澈大喝一声,手中的佩剑朝着首领刺去。首领转身用刀抵挡,两人你来我往,大战了数十回合。

林澈凭借着在近代学到的格斗技巧和灵活的身手,逐渐占据了上风。他看准时机,一剑刺向首领的胸口。首领躲避不及,被林澈一剑刺中,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随着首领的死亡,其他黑衣人纷纷投降。林澈看着这些投降的黑衣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你们这些逆贼,妄图颠覆大唐,今日便是你们的报应!”&bp;他下令将这些黑衣人全部押回京城,交给李旦处置。

李旦得知武氏余党发动政变的消息后,龙颜大怒。他下令将所有参与政变的武氏余党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经过这场战斗,武氏残余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短时间内再也无法对朝堂构成威胁。

林澈在这场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在军中的威望更加高涨。士兵们对他更加敬佩,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为大唐效力。而林澈和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然而,朝堂上的局势依旧复杂。虽然武氏余党被重创,但还有一些大臣对李旦的统治心怀不满,他们在暗中与一些地方势力勾结,企图推翻李旦的统治。林澈和太平公主深知,这只是他们在辅佐李隆基上位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林澈与太平公主在公主府的花园中散步。月色如水,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两人长长的影子。花园中花香四溢,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

太平公主轻轻挽着林澈的手臂,说道:“林郎,今日这场战斗,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我总觉得,这朝堂上的争斗永远不会停止。我们以后该怎么办呢?”&bp;林澈看着太平公主,温柔地说道:“公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我们继续辅佐陛下,整顿朝纲,培养隆基,等他有足够的能力时,将皇位交给他。我相信,在隆基的治理下,大唐一定会迎来真正的盛世。”

太平公主微微点头,靠在林澈的怀里:“林郎,有你在我身边,我什么都不怕。只是这未来的路,还不知道会有多少艰难险阻。”&bp;林澈紧紧握住太平公主的手:“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我会一直守护在你身边,守护大唐的江山。”

两人在花园中漫步许久,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他们知道,这宁静只是暂时的,朝堂上的风暴随时可能再次袭来。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彼此的陪伴,他们相信,只要他们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为大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此后,林澈和太平公主继续在朝堂上努力。林澈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在农业、水利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他推广了一些新的耕种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还主持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灌溉问题。太平公主则在朝堂上协助李旦处理政务,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平衡着各方势力,使得朝堂逐渐稳定下来。

而李隆基在林澈和太平公主的教导下,也在不断成长。他勤奋学习治国之道,广泛结交有才能的人,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他对林澈和太平公主的教导铭记在心,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让大唐繁荣昌盛。

然而,就在林澈和太平公主为大唐的未来努力奋斗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朝中一位大臣突然上书弹劾林澈,说他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任用亲信,意图谋反。这封弹劾书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李旦看到弹劾书后,心中也有些疑虑。

林澈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愤怒。他知道,这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故意陷害他。太平公主也为林澈感到不平,她对林澈说道:“林郎,这分明是有人在陷害你。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找出幕后黑手,还你清白。”&bp;林澈点头道:“公主放心,我相信陛下会明察秋毫。我也会自己调查此事,找出证据,让那些陷害我的人无话可说。”

于是,林澈开始暗中调查弹劾他的那位大臣。他发现,这位大臣与之前被打压的武氏余党有密切联系,很可能是武氏余党为了报复他,故意指使这位大臣上书弹劾。林澈收集了一些证据后,进宫面见李旦。

李旦看着林澈呈上的证据,脸色阴沉:“林卿,没想到竟有人如此大胆,敢陷害于你。朕定会严惩这些人,还你清白。”&bp;林澈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意。这些人妄图破坏朝堂稳定,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以绝后患。”

李旦点头道:“林卿放心,朕定会彻查。你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朕不会冤枉你。”

经过李旦的彻查,真相终于大白。弹劾林澈的那位大臣被撤职查办,武氏余党再次受到打击。林澈的清白得以昭雪,他在朝堂上的威望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稳固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