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1 / 1)

第39章第39章

“目前,单位账上还有15万块钱,预留出未来三个月的开支后,估摸着,还有11万块钱,是我们可以动的。”

能回答上这个问题的,非财务部主任莫属,他也正是刚刚差点儿跟人吵起来的当事人之一。

虽说性格急躁了点儿,但能坐上这个位置,自有一番过人之处,没用两分钟,他就给出了答案。

听起来,在六十年代,11万块钱,已经是寻常人家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了,但凡事都要对比着来看。

像机械厂、食品厂这样有实力盖筒子楼的单位,账上可都是几十万起步的。没办法,蔬菜公司"穷”,这也是有原因的一一一来,这毕竞是国营单位,而非后世的私营企业,生产任务多少,都是上面规定好的,自然,挣到的钱,得有一大半儿交上去。二来,即使在蔬菜价贵的寒冷冬季,蔬菜顶多也就几毛钱一斤,跟工业品、糕点罐头这些东西的价格,压根儿没法比。再者,蔬菜公司只是个“中介平台”,真正的生产者,是郊区蔬菜生产基地的农民,自然,在让渡给农民一部分、上交一大部分后,剩下的利润才能留在蔬菜公司的账上。

在场的人心里都门儿清,指望着蔬菜公司盖楼分房,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所以,如孟副主任那样还有机会向前走一步的人,这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调动离开。

言归正传,11万块钱相比于在座之人的工资来说,那肯定是多的,但要想扩大郊区蔬菜基地的规模、以此打动上面、争取重点项目,这点儿钱,可就近远不够看了。

“在领导决定让咱们单位参与这个项目前,着急忙慌扩大规模,肯定是有风险的,不仅是万一事情不成、种出来的蔬菜怎么消化的问题,而且,把事情他得太急,也会给领导一种被逼迫的感觉。”都是一个单位的人,又是关起门儿来说话,韩菁并不介意把她的顾虑说得更明白一些。

她已经有四年多的工作经验,而在这么长的工作时间里,最让她讨厌的行事风格,就是“谜语人"了!整天让人猜猜猜的,怎么,我上辈子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吗?

“我想,以咱们单位的实力,来争取这个重点项目,或许有点呛,那如果,我们合作呢?安城有几家国营大厂,厂内都有几千名职工,如果合作,既能弥补我们资金上的不足,也能加重分量,也许,还能让咱们单位多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韩菁继续说道,与此同时,她也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会议室里这些人的神情。

有人面露不屑,或许觉得她的想法异想天开,又或许是本身就对她存了偏见。

有人若有所思,像是被她的话一启发,有新的想法冒了出来。刚进入到这个“小圈子"中,韩菁也想摸清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方式呢,眼下,不就是个合适的机会吗?

当然,到底是“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那就得让她在接下来这段时间再仔细分辨了。

“几年前,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沪市有家工厂,他们的罐头生产技术再度革新,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居然还有扣肉罐头!我想,咱们是蔬菜公司,跟食品是关系最密切的,那为什么不能跟食品厂合作、把蔬菜制成罐头呢?”

事实上,几年前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报道的时候,韩菁就跟韩学礼提过她的想法。

韩学礼没有把闺女的灵机一动不当回事儿,而是转头就去想办法仔细打听了下,这才知道,早在20世纪初,蔬菜罐头就已经引入了我国。但是,尽管罐头生产技术不断得到了改进,可蔬菜罐头在我国依旧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

毕竟,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能种植蔬菜,哪怕种类少了点儿,但有菜吃,这事儿就不算个事儿了。

而且,相比于保质期更长的罐头,人们还是喜欢吃新鲜的蔬菜,即便在冬季吃菜难,但,晒干菜、囤冬菜,家家户户都有他们的一套办法,哪里就至于花钱买蔬菜罐头来吃呢?

在并不富裕的六十年代,每一分钱,都必须得花到刀刃儿上才行!虽说是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但国家下达生产任务指标的时候,也得遵循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得不到大众喜爱的蔬菜罐头产品,自然而然就被移出了生产任务之列。

就在刚刚,常怀远提到这次重点工程的主要目的时,韩菁才想到了这件已经被藏在记忆深处的事情。

“把蔬菜制成罐头,最显著的好处就是,保质期延长了!毕竟,再新鲜的蔬菜,运到西部地区的时候,也该发蔫儿、有黄叶了,而且,这样做,能替郊区农民减少一道包装工序,也不怕颠簸,更便于运输了!”就着韩菁提出来的办法,大家伙儿又商量了快一个小时,毫无疑问,跟食品厂联系对接的任务,被交到了韩菁手上。朝中有人好办事儿,何况,韩菁她爸是副厂长,不说连个磕绊都不打就应下,至少,韩菁去食品厂的时候,肯定是比他们去的效率要高的!实际上,不等去食品厂,晚上回到家,韩菁就直接地问了韩学礼。“爸,如果食品厂和我们单位合作、生产蔬菜罐头的话,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能不能达到要求啊?”

不比今天开会的那几个人,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先操心起食品厂和蔬菜公司谁要多出钱、所占份额怎么算这些问题,韩菁一眼就看到了关键之处,说白了,技术和设备才是根本,这两样不达标,这个计划就废了一半儿!事情的前因后果,韩学礼已经听闺女说过了,对于自个儿成了闺女的“人脉”,要说他心里一点儿都不骄傲,那肯定是假的。当然,这件事儿,韩学礼也确实放到了心上,不是为了哄闺女高兴,也不是为了让升职后的闺女在单位站稳,而是想到了这件事对食品厂的好处。虽然食品厂的发展速度并不慢,但是,能进一步扩大规模,又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机会呢?

再说,多开个车间,不仅仅是多挣点儿钱、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厂里这批即将下乡的职工子弟未来的命运。心里想着,韩学礼起身回房间,把他的工作笔记拿出来了。他是信奉“事过留痕”的人,记忆有时候会出错,但用笔记录下来的东西,却能在第一时间指引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不,他是按照时间先后写的,一直往前翻,没用两分钟,就找到了关于蔬菜罐头的这部分内容!

有他找人去打听到的消息,也有几块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的报纸。“生产蔬菜罐头,对设备要求不高,食品厂目前的技术和设备,足以达到生产要求。”

先确定这个大前提后,韩学礼才继续说:

“你们单位想争取这个重点项目,我们食品厂,也想多个生产车间,那么,要促成这件事,首先,肯定是要扩大蔬菜生产基地的规模,要做到有余力支援西部地区,要做到有多出的蔬菜罐头在本地销售,总共需要多少钱,两家单位是平摊,还是我们食品厂拿大头。”

“其次,安城一年有三个季节可以种植蔬菜,到了冬季,你们的蔬菜生产基地停工,可我们总不能让蔬菜罐头车间的人没活儿干,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再者,蔬菜公司只负责提供蔬菜,资金、场地、人力这些都是我们食品厂出的,那分钱的话,是我们像对外购买水果一样、只按买菜的价钱算,还是说,盈利也得给你们分?具体怎么分?”

“最后,这些事情都理顺了,才到了拿着计划书去找市领导打申请的时候。当然,就算你们依旧没能参与进去,可我觉得,这蔬菜罐头车间,还是得办起来!反正,食品厂的东西会定期往西部运,捎带上蔬菜罐头,也没区别!”公是公,私是私,在跟韩菁讨论这件事的时候,韩学礼有意用上“你们单位”我们食品厂"这样的称呼,以免他对闺女心软、谈事儿的时候忘了"下狠手”。韩菁倒是没注意这些细节,她正忙着奋笔疾书、把韩学礼提到的要点记录下来呢。

毕竟,韩学礼是食品厂的副厂长,他说话是有分量的,可韩菁不一样,这几件事情,都得一一跟单位的同事们商量、统一过答案后,才能给出回复。这么要紧的事儿,还是两家单位合作的,其中需要坐下来慢慢商议的细节不计其数,两家单位的一把手握个手、一拍脑门儿就决定好了?怎么可能?这又不是过家家!

自然,直到梁万从贵市回来,韩菁都还在为着这件事奔波忙碌呢。同事们挺会给她戴高帽,韩菁自己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于是,一天两三回地往食品厂跑,弄得刚进食品厂保卫科的人都已经认识她这张脸了。天气渐渐热起来,早晚还要穿得厚一点儿,大中午那会儿,却已经晒得人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韩菁骑车去食品厂,也不可能为了躲避大太阳、特意挑时间去,所以,回到家的时候,往往都已经被晒得脸色泛红了。梁万看在眼里,可惜,他没那个手艺,只好趁着郊区有农村大集的时候跑过去,买了六顶草帽回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