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熟悉
傩戏。
郑明珠有一瞬晃神。
世上最会演傩戏的人不在蜀中,比他们更有功夫,更会耍把,更会戏鬼娱神的人,比比皆是。
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想到在蜀中的那段时日。“好,我答应你。”
时日匆匆而过,暑夏渐入尾声。远山群翠泛黄。除却春日的温和暖煦,长安的秋日是四季中极为舒适爽朗的天气。
当今陛下的身子日渐羸弱,前朝政务繁忙。萧玉殊受制于人,终日忙于不大不小的琐事,难以拨冗。
七夕后,郑明珠只见过他一面,没能说上几句话。许是萧姜上次的说辞打动了她,郑明珠没再急着与萧玉殊促进感情,就这般不冷不热地度过大半个月。
只是最近几晚,三夜里有两夜都被噩梦侵扰,且梦境的情形比往常更为真实。
这种对未来的忧心恐慌又促使她行动。
恰好一个月后是萧玉殊母妃卫夫人的阴寿。去岁那个时候,她与萧玉殊因皇后闹出不小的矛盾来,给卫夫人备好的经文也没有亲手送去给萧玉殊。
这次,必得让萧玉殊看见她的心意才行。
石渠阁。
穿过皇城内宫人来往最为频繁的中央宫道,是一座僻静安宁的高楼。渠水为隔,几名侍卫戍守于外,依稀可瞧见殿内黄门来往搬动竹简的身影。层层朱门后,是比石渠阁正殿还要偏远的后殿。此处的藏书不涉及前朝的文书经集,多为高皇帝时收录的民间杂书。平日无人来此,只有一个负责洒扫的小宫娥。
低低的谈话声隐匿在几排高架后,一高一矮两道身影时不时在竹简缝隙中穿梭。
“找到了吗?”
郑明珠视线掠过书柜,抽出其中的绢帛翻看。萧姜扶着书柜边缘,每经过一处隔断便随机抽取一卷竹简。摩挲到卷首的镂刻文字后,再放回原处。
“此处典籍浩比烟海,自然没那么快。”
三言两语间,郑明珠已检索完整排书柜。
当初外域的高僧将经文带到中原荆地,此后大魏独尊儒法,再未遣人出使西域。此后再多的经书,也不过是当初高僧带到别山寺的注本。去年此时,她在长安内的各大书肆搜罗,把能找到的注本都买了回来。钻研佛法的人本就极少,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有新注本的可能性近乎于无。
如今,也只能在宫中的藏书阁碰碰运气。
“快点,你的眼睛不是能看清一些了吗?"见萧姜远远落在身后,郑明珠催促道。
一定要找瞎子干这种苦力活吗。
想到此次找经注的目的,萧姜扔下手中的竹简,动作更缓了些。日光西斜,暖阳顺着侧窗洒落在二人身影上。“我找到了!”
“这些,全部都是。”
郑明珠眼前一亮,这些都是当初荆王在别山寺的藏书。她踮起足尖,勉强够到隔断最下层的两卷书。他们二人是悄悄进来石渠阁的,不想令太多人知道。自然没有宫人帮忙,也没有借来取书的木梯。
“瞎子,快过来。”
郑明珠定睛扫视,指着几册没听过的经注道,“帮我把这几册取下来。”男子沉稳的脚步声缓缓靠近,最终定在她身后。修长结实的手臂越过她的身躯,轻易地触到上层的书卷。
抬臂时身子前倾,二人似有若无地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