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王朝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几乎都是自找的,和所谓的各种客观上的问题关系其实并不大的。
但是有些事即便是知道了病根,还是不能根治。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病根本身就是解决病根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是人体内免疫细胞,它们在发现一些小病毒和小问题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反应过来嘎嘎乱杀,把问题解决掉。
可若是在解决这个小问题的时候,这些免疫细胞杀疯了,不顾宿主本身的承受能力,开始疯狂乱杀,那么它们就会成为问题的本身,最后不仅问题解决不了,甚至连宿主的命都得搭进去。
所以,指望官员本身去改革和改变当下的问题,差不多就等同是用不受控制的免疫细胞去问题病灶嘎嘎乱杀。
他们是会杀掉和解决掉一部分问题,但在他们嘎嘎乱杀的同时,他们可能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看谁都觉得不正常,看谁都想给两刀。
而那些要被杀的细胞和病菌,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因此在他们双方都不顾一切拼杀在一起时,到时候别说是解决问题治病救人了,宿主不被折腾死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李春芳犹豫了片刻,也微微起身一拜,他对着朱载坖说道:“臣以为南京之于京师,有不可取代之重。自古以来,凡有圣朝一统,必取南京而定南方。”
“所以,为长久计,南京之于朝廷,之于天下,之于南方,都有不可懈怠之重。尤其当今江南之地,乃朝廷重要赋税之地。”
“在嘉靖四十年前,京师近八成之粮都要通过运河运抵,而能够保证南方之粮准时安全抵挡京师,而不至于荒废于野,皆赖南京在江南之地的重要作用。”
朱载坖听到这里,也终于微微的点了点头,李春芳这些话说的不错。
在嘉靖四十年前,京师近乎八成的粮食都要通过运河才能得到保证,否则京师必然会有粮荒之忧。
虽然这些年随着朱载坖在京师周围的一系列举措,也使得京师周围的粮食和其他副食得到了充足的补充,不再像原来那么依赖南方之粮。
但是还有半数之粮需要运河来补充,要不然,京师百万之巨的人口,根本就没办法吃饱饭。
试想一下,作为天下之首的京师,竟然都无法保证吃上粮食,这还如何了得?
而且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之中,汉唐也早就把这个问题暴露过了。
当年的汉朝长安人口在经过一两百年的膨胀之后,粮食也是不够吃的,所以当刘秀再造大汉的时候,国都就从长安换到了洛阳,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资源的支撑。
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也把国都定在了长安,但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长安的承载能力就到了极限,以至于后来的李治武则天经常去洛阳就食。
虽然后来唐朝还是把国都留在了长安,但由于长安一直都缺粮的根本问题存在,使得长安的皇帝们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始终都无法靠着长安帮他们养活一支可以拱卫京师,横扫天下的雄师。
因此在中唐到晚唐的近二百年岁月里,长安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只是政治上的混乱,更多的还是因为长安的资源不足,并不足以支撑长安的皇帝和百官们再有雄视天下的实力!
所以终唐一朝之后,长安就彻底的失去了国都地位,后来的王朝只要脑子没问题,都不会再定都长安。
因为他们都怕一旦国家面临大患,将要失控的时候,贫瘠的长安不仅不能快速的反应起来,而且还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资源度过危机,那么国家很可能就会直接崩溃。
所以在唐朝之后,除了源于异族建立的辽金元等王朝在贴近他们基本盘的北方建都之外,汉人政权都会选在粮食和资源相对充沛的中原地区,比如开封汴京。
要知道当年老朱动心迁都的地方之一就有此地。
而且到了民国时期,也有一段时间要将中央政府搬迁在开封之地。
由此足见,资源对首都的重要性!
虽然大明最后在迁都的时候,没有选择开封,而是选择了资源更加紧张,且位置更北的京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的首都战略是问题的。
要知道,大明的京师可是直接与北方草原接壤的,这里虽然资源不够丰富,但是在兵源和对整个北方防控的问题上,京师是可以快速动员,并且可以就近安排和处理应急问题的。
所以,大明的京师会选择在资源更加匮乏的更北边,其实也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安全的大战略方针的考虑。
并不是因为朱老四觉得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才费心费力的迁都于此。
这都是有大战略的选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