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66章
张希瑶只在家待了两天就回了汴京。
此次连秋花都跟着一块过来了,家里就只剩下读书的三郎和四郎没有跟过来。
秋花走哪都觉得惊奇。张头四顾,时不时问姐姐那是卖什么的。夏花只能提醒她快点走,别看了。
摆摊时,秋花看着热闹的街头,更是化成好奇宝宝,“好多人。这些夫人小姐穿的衣服可真好看。”
张希瑶有些好笑,“你要是喜欢,回头赚了钱,我给你买一身。”秋花眼睛亮得惊人,要不是现在揉着面,她都要蹦到张希瑶面前,“真的吗?”
张希瑶颔首,“真的。大郎哥和二郎都已经定亲。马上就快成亲。你得有一件体面的衣裳。”
秋花乐呵呵的,“那就好。”
夏花红着脸凑过来,期期艾艾地问,“阿瑶,我呢?我也有吧?”“那当然!"张希瑶见其他人的目光也看过来,她也点头,“都有的!”大家揉面的手更有劲了,就连张二伯的吆喝声都比以前要大。两天没来,许多老顾客光顾,他们准备的吃食根本就不够卖,晚上八点收摊回去了。
夏花问张希瑶,“阿瑶,你之前说卤牛肉卖,怎么没做啊?”张希瑶摇头,“是我之前想当然了。牛肉是便宜,可是它也难得。”老牛都是老死的。可是农家人比爱惜自己的子女还爱惜牛,轻易不会让它死去。张二伯天天去买菜,一回都没碰到卖牛肉的。材料都买不到,自然没法做这门吃食。
夏花恍然大悟,是她想当然了。
张希瑶在汴京一直待到秋收。
在此期间,张大伯从老家往返汴京。时不时也给他们带来消息。比如村里好几户人家跟着张家大房一起种甜菜。比如家里的老房子已经修好了,张希瑶在汴京租赁,想把房子租出去。果然有几个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想租房读书。张大伯带他们回老家,房租不贵,一个月也才三百文,吃饭另算。张希瑶买的山头也被张婆子种了不少漂亮的八仙花。现在正是花开时间,回乡后,可以去采花。此次张希瑶一行人要回老家,秋收已经完成,地里的庄稼也种下去了。他们回去是为了给大郎成亲。
这是张家的大喜事,全家人都得一块去。
提起要结婚,夏花就开始逗哥哥,“哥,你马上要娶嫂子,高不高兴?'大郎以前性格很老实,属于一棍子打不出个闷屁。可是自打做生意,他也练出一些见人说话的本事,性格也变得开朗。见妹妹没大没小,他就挥手撵人,“让你胡说!”张希瑶见他们笑闹,也没放在心上,问了日期。得知是两天后,这还真是一点让劲儿都没有,回家修整一天就结婚。张希瑶对古代盲婚哑嫁也是无语。
大郎哥连女方面都没见过呢。全凭长辈做主。这要是换成卖儿女的长辈,那儿女能被坑一辈子。不过张老头对大郎哥很看中,倒是做不出这种事。她催促大家快些收拾行李,而后就带着二伯去街上买些东西,准备带回去。汴京东西贵,但是东西全也是真的。有许多乡下没有的东西,在这边都能买到。
张希瑶这次要买的就是各种香料和水果。
张二伯见她花钱如流水,就有些肉疼,“买这些做什么?”“二伯,你就不懂了吧?想要提升自己的名望,就得拿些新东西。让他们开开眼界。这样人家才能追随你。“张希瑶准备用这些香料做些卤味,到时候请大家吃。
也不必全是荤菜,用些素菜也是一样的。
这些水果也不是给他们吃的,是当成果品供奉的。夏天那会儿,他们在汴京摆摊卖冰棍,赚得盆满钵满。张希瑶个人攒的钱已经高达千两。
这些钱她大部分都留着,只用于小一部分改善家人的生活。他们现在一日三餐都是荤素搭配。严格按照她制定的标准。有肉有蛋有蔬菜。
不仅是他们,家里的伙食也都跟着变了。三郎四郎也变得比以前聪慧。听张大伯说,夫子夸三郎四郎读书比以前快。张希瑶打算开始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她打算在汴京城外买个铺子。
汴京分为内城和外城。这个外城不是指城外。城外不属于汴京。开国时,汴京城很小,后来房子不够住,就把城墙外扩,现在内城的墙已经不再有人看守。
内城的房子是天价,她买不起,但是外城的铺子,她还是买得起的。至于卖什么东西,她也想好了!就差人员。她买的几样水果,都是南方运来的。价格不便宜。一盘盘的香蕉,颜色橙红的橘子,青绿色的圆滚滚的西瓜,还有比拳头还大的紫奈。张二伯以前见过紫奈,但是没见过这么大的。听说这是外省运过来的新品种,不仅颜色红艳,还特别甜。
当张希瑶回到家,将这些水果摆上桌,张家人都围在边上看热闹。“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张希瑶点头,“能吃!不过我们等婚事办完再吃。"张希瑶教他们怎么称呼这些水果。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但大家都很期待。
孩子们围着水果打转,张老头把张希瑶叫到屋里,询问他们在汴京的生意。张希瑶把账本递给他,又提起自己打算在外城买个铺面。夏天的时候,冰棍大卖,张老头也分到不少钱,但他要给孩子们读书,还要给他们娶亲,不敢像张希瑶这样花出去。他抽了口烟袋锅子问,“你想做什么买卖?”张希瑶告诉他,“我想做镖行。”
张老头吃了一惊,“你走镖?一个姑娘家走什么镖!你当外面都是好人?”虽然阿瑶不嫁出去,但也要名声!怎么跟一帮男人出去!这传出去像什么话!
“当然不是!"张希瑶有自知自名,她哪有那个体力,她笑着解释,“我认识一个人,他体力很棒。剩下的镖师我来招工,不过还得自己人随行。”张老头明白她的意思了,“你想让谁去?”张希瑶知道瞒不过阿爷,她也不想瞒,“大伯吧。二伯还得在汴京做生意,少他不行。大伯走镖更稳当。当然他还得学。罗大虎懂行,可以跟着一块去。”
张婆子有些不放心,“可是路上遇到危险,货物被抢,这怎么办?”“阿爷阿奶,做生意都是这样。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张希瑶左手拍右手,“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据我所知,我们卖的红菇在福建那边至少可以翻三四倍。那边的人认这种蘑菇。”
张婆子倒吸一口凉气。
张希瑶开始逐一细数,“还有我们平时吃的红糖,之前是甘蔗做的。在南方,其实一斤只要五文钱,可是在汴京要二十文。至少翻了四倍。”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至于其他的东西,她暂时还看不出来。张婆子拍着巴掌,“怪不得那些走商能赚大钱。”张老头觉得她只看到别人赚钱,没看到危险,“万一路上出了事,货物被抢,你就鸡飞蛋打。”
“阿爷,这世上没有百分百安全的买卖。"张希瑶看着张老头,“阿爷,你觉得这生意可行吗?这回我们家收那么多甜菜,只靠我们做生意,可用不完这么多。我们必须走出去,把货散!”
张老头恍然大悟,“你不是往南走,你是想往北走?”南方是产甘蔗的产地,她肯定不会把糖运回南方。那就只能是北方了。“那当然!"张希瑶也没有瞒着他,“北方也有许多好东西。牛肉、羊肉,马匹都是好的。”
张老头迟疑,“没有关系,你可能走不通吧?”“这世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开始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张希瑶定定看着他。
“你跟我说这些,只是让我说服老大随你去?"张老头觉得孙女绝不是这么简单。
她自己就能说服老大,哪用得着他开口。
张希瑶笑道,“还有村里人。”
张婆子诧异,“万一出了事。”
“阿奶,各家都有那么多壮劳力,要是真出了事,我赔钱给他们。“张希瑶用村里人也是知晓他们不会拿钱逃跑。毕竟一个村子住着,亲娘老子都在这里,不可能往外跑。
张老头抽着烟袋锅子,一时没法给她答案,“那我得好好考虑。”“谢谢阿爷。"张希瑶见他没有推脱,就知道这事成了一半。她开始岔开话题问村里人怎么样,下次还种不种甜菜。提起这事,张婆子就拍着大腿,“种啊!怎么不种!你大伯卖甜菜的时候,全村人都过来看热闹。看我们数钱给他。一个个都羡慕得不行。问我们买和子。有些人后悔呢。”
张希瑶松了口气,“他们想种就让他们种,回头我们家可以多多的熬糖。”张婆子有些迟疑,“可是天天这么熬,我们几个不成。我腰都快断了。”之前只有自家种的甜菜,熬起来不费事。可现在是好几户人家种的甜菜。她身体真的吃不消。
张希瑶想都不想就道,“那好办!请大伯家的几个婶娘帮忙。给她们开工钱。”
“他们会不会把方子外泄?"张婆子也想找帮工,可是她更怕方子被人发现。“暂时让她们负责洗,削皮和切块,你们专门负责熬吧?!分工合作。“希瑶顿了顿,“等石子考上童生,他们主动会向咱们家靠拢。”张老头觉得这主意不错,“可以!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