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42章
张老头当晚就让张婆子到镇上摆摊时,顺便问下倒夜香,只买草木灰,价格多少钱。
张婆子第二天回来告诉他们。他们倒夜香是按车收费。一车是十文钱,价格不算贵。可是他们都是卖给镇子周围的百姓。运到这边不划算。如果他们只要草木灰,自己运回来的话,一文钱三斤。听到这个价格,张老头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贵了。咱们用不起。”张老头也跟着点头,“太贵了。不买了。”张希瑶算了一笔账。一般草木灰作为基肥,要两三百斤。如果她按照300斤来算,那就是一百文钱。
她很快做了决定,“阿爷,不如我的二十亩地就买草木灰,咱们做个对比。看看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果产量影响不大,咱们下回就不买了。”张老头听她做了决定,颔首,“行!就按你说得办!”转眼张婆子就从镇上运回三百斤草木灰。这还是全镇所有人家一天用量。她要6000斤,需要20天才能运完。
张希瑶将它均匀地倒进田里。
他们家开的四十亩地已经全部结束了。张老头给大家结算工钱。村民们领着工钱,欢欢喜喜走了。
张家人则继续在地里忙活。他们要种甜菜,需要起垄。不过在起垄之前,还得把地再犁一遍。
张老头从里正家借到了铁爬犁。其他人就把地里的石子、草根再捡一遍。大一些的泥土,也要把它捏碎。
好在张婆子很快就从镇上,帮她把农具取回来了。得知这些农具花了不少钱,许氏就开始阴阳怪气,“还是阿瑶钱多啊。咱们家多少年都没添过农具了。”
张婆子狠狠瞪了她一眼,冲大家道,“这些可是阿瑶自己花钱打的农具。以后她要带走的。”
这话一出,许氏就不高兴了,“凭什么?”“凭她出的钱。你要是不高兴,那你也出钱打农具,以后分家,农具归你。"张婆子能惯着她!那不能够!
许氏一句话哑了口。她想说,阿瑶没出嫁。可又想到那钱是阿瑶的嫁妆。她心里委屈,“那她开荒的二十亩荒地,是她一个人种吗?还不是咱们一大家子帮她种。”
“所以阿瑶让你白用农具,你还挑三拣四。你脸咋这么大呢。“张婆子也有话说。
“那也不划算。"许氏觉得家里吃亏了,就看向公爹。张老头看向张希瑶,“阿瑶,你说呢?”
张希瑶摸了摸手腕,“这样吧。我的二十亩地全家一块种。收成交一半给公中。”
许氏还是不满。凭什么交一半?至少交八成才对。她刚要开口,张希瑶斜了她一眼,“阿爷,我觉得二伯娘总是对阿奶分配不满意。认为阿奶偏心我,我是孤女,分家出去,肯定会让村里人笑话。不如把二房分出去吧。让二伯娘也享受当家作主的机会。”
这话一出,许氏瞪大眼睛,“我什么时候说要分家了?”“阿奶说话的时候,你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没有半点规矩,我还以为现在当家作主的人是你呢。"张希瑶一脸无辜。她好性,可不代表可以任由对方觊舰她的东西。
张老头看向张二伯。
张二伯吓得不轻,忙道,“爹,我没想分家。“他扭头瞪向媳妇,“爹娘作主,有你什么事!快跟爹娘道歉!”
许氏不想被分出去。父母在,不分家。父母在世,要是分家,全村人就会戳他们的脊梁骨,骂他们不孝。而且家里日子眼见好过起来,现在分出去,她仁么也得不到。她忙跪下道歉,“爹娘,我错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张希瑶补刀,“我知道,你是嫉妒我,嫉妒我嫁妆多。可是当初阿爷给每房都分了一贯钱。你那钱也可以用来做生意,让它钱生钱。你老盯着我作甚!要是天下的人都像你这样嫉妒心重,那你娘家就不配拥有那么多地,应该跟咱们一样住窝棚才对。”
许氏家境很好。家里有四五十亩田地。但是他们家对许氏这个女儿并不好。明明张家那时候已经日落西山,田地卖得七七八八。可许家为了少出嫁妆,还是将许氏许给了张二伯。
许氏涨红着脸,“我没有!”
张希瑶死盯着她不放,“你有!”
许氏没想到她会如此咄咄逼人,恼羞成怒,就要骂起来,“我是你长辈,你怎么能这么跟我说话?”
张婆子哼了哼,“有你这样的长辈吗?!我还活着呢,轮不到你教训!你要是对我的分配不满意,那趁早分家。你过你的舒心日子,我们也不耽误你们发财。”
二郎、秋花和四郎忙跪在许氏身边,替爹娘求情,“爷奶,我娘知错了,她下次再也不敢了。”
二郎押着许氏,让她快些道歉,不要再把事态扩大。许氏咬着后槽牙,“爹娘,我错了。”
张老头也不想闹得这么不愉快,他将目光逡巡一圈,“我给你们各房的嫁妆,你们自己攒的私房钱,全由你们自己支配。你们要是用它赚了钱,也属于你们。不用交到公中。那二十亩荒地是阿瑶自己花钱买的。跟公中无关,你们也不许惦记!下次再阴阳怪气,就别怪我把他撵出去!”这算是警告,所有人不敢忤逆他的意见,再三向他们保证,一定不会再提这事。
这事算是揭过去了。
接下来,全家人忙着种甜菜。有了铁敏,起垄子的确要方便许多。张希瑶为了浇水方便,先弄了个育苗床,这样浇水比较省力。连续浇七日,甜菜终于冒出头。他们变成两三天浇一次。直到甜菜叶长到十厘米,叶片也变厚,他们才开始移栽。
移栽一定要挑天气不好,最好是阴天。没有太阳暴晒,称栽的成活率会比较高。
一个人在垄子上刨坑,一个人将甜菜苗放进去,一个负责盖土,一个人负责浇水。分工合作,速度会比较快!
等移栽完毕,他们每隔两三天就得浇一次水。这些都是大家做惯的活计。真正让孩子们伤心的是知了猴没有了。夏花浇水都没什么力气了,“咱们攒的那点钱也吃不了几回吧。”这些天都是张希瑶做饭。她舍得用细面,做的包子又轻软又好吃。这可是他们长这么大,吃得最好的时候。现在这种好日子很快就要没了。他们能不伤心嘛。
张希瑶想笑,但是又笑不出来。她也想天天吃好吃的。不想一天到晚吃疙瘩汤。她就安慰他们,“等甜菜长成,家里赚了钱,咱们家肯定会越过越好的。”夏花嘟嘴,“咱们哪年不种粮食,交过税就不剩什么了。"甚至更糟糕。因为钱见了底,家里人又得为生活发愁。那几天他们都得躲着爷奶走。张希瑶让她别不高兴了,“今晚我给你们做油条!面已经发好了!”张希瑶之前做包子时,没能掌握住老面发面的技巧,第一次并不成功。但是这些孩子也不嫌弃,依旧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练了好几次,她发面已经掌握了技巧,就打算换个花样。
夏花果然被她吸引,“油条好吃吗?比包子还好?”张希瑶想了想,包子和油条哪个更好吃。这得因人而异。她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含糊说,“一样吧!都好吃。”夏花笑了,“那我帮你烧火。”
“行!等咱们浇完水,就回去炸油条!"张希瑶将木桶倒扣,让最后的水落进葫芦瓢里,然后将水洒到菜根处。
家里摆摊的生意是不能停的,地里的活全部落在孩子们、张老头和女人们身上。
得亏这菜地是两三天浇一次,要是天天浇,他们还真忙不过来。回到家,张希瑶就开始将发好的面弄成一条条。夏花喝了碗凉白开就去烧火。
当张希瑶将一勺猪油放进锅里,夏花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么多油啊?阿奶会骂人吧?”
张希瑶没回答,她继续舀第二勺,夏花眼睛瞪直了。第三勺,第四勺,直到将全部猪油全部倒进锅。夏花的嘴已经合不拢了,指着张希瑶“你你你”半天,“日子不过了啊?”张希瑶耸耸肩,“没办法!就得倒很多油才行!”她将面条放进去,没一会儿,油条就快速膨胀,并漂上来,她用加长板的筷子翻面。这个筷子是张老头用竹子做的。张老头手艺不错,他还会编筐,张希瑶让他编了十来个小筐,就为了采摘时方便拎着。
炸油条要用小火,夏花不需一直往灶膛填火,她就站起来,看着张希瑶不停翻滚,“这也太香了吧!”
张希瑶将炸好的一根油条夹出来,放到竹篓里。夏花馋得直流口水。张希瑶怕她烫到手,“等一会儿,凉了再吃!”夏花点点头,不错眼盯着油锅。
孩子们闻到香味,也从外面挤进来,“好香啊。今天做什么吃的?”待看到油锅,孩子们的吃惊一点也不比张希瑶少,“这也太费油了吧?!“好吃不就行了。“张希瑶让他们先出去,别挡着光。孩子们哗啦啦全出去了,但他们不舍得走,就趴在门口张望。等陆氏拔完草回来,就看到这一幕,也站在门口张望。张希瑶炸好油条,又把多余的油盛出来。这油还是要用的。至于里面胆固醇超标,对于农家来说,这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张希瑶重新烧火,做了一碗疙瘩汤,这疙瘩张希瑶用筛子筛过,麦麸已经被扬出去了。虽然比不上细面好吃,但没有麦麸,口感已经非常好了。她又倒了些紫菜叶进去,将它炸香。她今天发现沟边许多紫菜叶,听夏花说,她以前经常用紫菜叶擦屁股,因为这叶子很大,没有刺。等张婆子一行人回到家,全家人都等着他们吃饭呢。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看到他们回来,一个个全跑过来帮忙。张婆子觉得今天的孩子们格外听话懂事,“你们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又闯祸了?”
夏花有点心虚,“没有啊。我们今天乖着呢。还帮着浇水了。”张婆子可不信。那脸上都写着呢。没做坏事,你们心虚什么。等坐上桌,张希瑶把簸箩交给张婆子,让她负责分食,“阿奶,这是我今天新做的吃食。要去东京卖的。大家吃了之后,发表意见。”张婆子点点头,给每人都分了一个。多的就分给孩子一个。因为阿瑶说了,这油和面粉都是从孩子们赚的钱扣的。大人们尝一尝就行。夏花迫不及待咬了一口,又酥又香,她不可思议瞪大眼睛,头一个发出感慨,“好好吃!”
其他人速度比她慢,但是咬了一口,全都不敢置信。怎么会这么好吃!张二伯首先问的是这东西成本多少。
张希瑶算了一下账,“要是咱们自己磨面,卖四文钱一根能赚一半。要是买面,咱们至少得卖六文钱一根才能赚两文钱。”“你用的不会是细面吧?“张二伯没想到这么贵。明明吃起来没什么份量啊。一捏就碎。用油多倒是真的。吃进嘴里油汪汪的。“对!必须细面。不能有麦麸。“张希瑶给了他答案。张婆子无奈摇头,“镇上可卖不起来。这也太贵了。吃进肚一点也不扛饿。”
张大伯也罕见表态,“是啊。咱们镇上得卖价格低的。就像那个豆饼,我拿去书院,有不少人跟我买。”
别以为读书人都是有钱人。事实上他们当中有许多原本是地主家庭,可是读了许久也没能考上功名,把家里拖垮,他们就只能节衣缩食过日子。这些豆饼压饿。张大伯见张婆子在镇上卖豆饼生意那么好,他也拿些到书院,许多读书人争着买。
张老头听他们都不看好在镇上卖,就冲两人道,“回头你们拿去东京卖吧。正好你俩一个卖臭豆腐,一个卖油条。两样买卖,也能多赚点。”张希瑶颔首,“可以啊。到时候咱们家也能多些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