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在北宋靠摆摊> 第 36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6 章(1 / 1)

第36章第36章

他们从马行街出来,张希瑶三人往东走,就到了潘楼街。街的南面有一家鹰店,专门给贩卖鹰鹘之类猛禽的客商提供住宿,其余都是珍珠、丝帛、香料、药材铺。潘楼街往南有一条界身巷,是东京的金银、丝帛的交易中心,这一带房屋楼宇雄伟壮丽,店面宽阔,张希瑶三人连上前询问的勇气都没有。潘楼街往西走,很快就看到了皇宫宣德门。让张希瑶诧异的是这皇宫不算多么气派。至少比她上辈子见过的紫禁城要寒酸多了。有上百个守卫站在门口站岗。张希瑶三人不敢靠近,他们一路问人,往右拐,再往南走,就到了州桥。也见到了相国寺。相国寺门口到处都是小商小贩在门口叫卖。达宫贵人停下轿子,这些小贩就会凑过去,而贵人随身的仆从就会将人撵走。过了州桥就能看到不少餐饮店铺。卖什么的都有。有卖水饭、漉肉、肉干的。也有各家酒楼门口卖自己的招牌物。比如王楼前卖獾肉、野狐肉、风干鸡;梅家和鹿家卖各种家禽的内脏,卖价也不贵,每份也才十五文铜钱;还有曹家卖小食、点心。朱雀门还有各种饮子、小吃,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张二伯也是长了见识,“你看这边的店好像只卖几样吃食。不像咱们镇上,恨不得炒菜、点心、饮子一起卖了。”张希瑶也是好笑,“这边商铺价格贵。地方很小,他做不了太多种类。就只能卖拿手的几样。”

当张希瑶提着背篓想问他们收不收鸡蛋或是蘑菇。这些人倒是没有将他们撵走,只说鸡蛋已经买好了。

有一家倒是想买下鸡蛋,可是给的价格并不高,一个才给一文二。可张希瑶刚刚问过那个药铺大夫,汴京城早市鸡蛋一个是一文四。这掌柜是看他们穿得不好,一看就是穷苦人,所以故意坑他们。

至于松茸,价格给的也不高。

张希瑶有点生气,就跟张二伯说,明天下午才回去,不如赶明天的早市。张二伯却迟疑了,“城内太贵,咱们住不起。也不能在街上逗留。出城后,咱们明早再过来。那又得交三十文入城费。”“二伯,咱们大老远过来。你还为三十文发愁?"张希瑶被他打败了,“咱们刚卖完红菇和蝉蜕,手头还算宽裕。咱们要在汴京城多逛逛。兴许你的鸡蛋也能卖个好价钱呢。”

张二伯犹豫不决。陆氏也跟着一块劝,“是啊。兴许咱们能多打听一些呢。不是说这边有夜市吗?咱们不如拿到夜市去,兴许也能卖出去呢。”张二伯还真心动了,“那好吧。”

既然蘑菇和鸡蛋不着急卖,张希瑶就提议去找种子铺。他们在州桥附近来来回回走了两遍,始终没发现种子铺。还是问人才知晓,种子铺不在这边,在牛行街附近。

牛行街离马行街很近。那边都是卖牲口的街道,也会卖些农货和种子。于是他们又马不停蹄往回走,到了土市子,往东走就是旧曹门,往左拐就是朱家桥瓦子。下桥是南斜街、北斜街,街上有泰山庙,两条街上都有妓馆。材头人来人往、买卖兴盛,不逊于州桥以南。再往东是牛行街,是牛的集中交易区这边的食肆少了许多,卖的东西比较杂,既有卖牛,也有卖种子,农具等等。

张二伯看到街上有许多人牵着牛叫唤,就好奇送过去。想看看汴京城的牛多少钱。

价格比镇上贵一贯左右,但这边要交进城费,摊位费肯定也比镇上贵,一来一回耽误不少时间。并不划算。

张希瑶见张二伯好奇,就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等他问完价,就跟着张希瑶进种子铺。

张希瑶把身后篓子里的甜菜拿给小二看。古代对菜的称呼可能跟现代不一样。就拿白菜来说,古代不叫这个,叫白菘。可好几个小二把它认成了萝卜。仔细辨认后,又觉得不太像。张希瑶跑了七八家,腿都走细了,终于有个小二认出这种果子。小二笑道,“慕(同甜)菜啊。我们店有的。客官请往这边看。”小二指着一个小簸箕,上面是堆成小山高般的种子。他指着旁边的种子道,“这个也叫慕菜,不过这种叶子大,果实很小。颜色不是红的,是绿的。你看要哪种?”

张希瑶想到现代的甜菜是杂交的。一般杂交都是跟同一个大类杂交。甜菜应该也是如此。她问小二种子怎么卖。

“两种价格一样。一斤种子是五十文。”

张希瑶算了一下价格。如果按照萝卜的栽种方式,一亩地需要两斤种子。那一亩地是一百文。二十亩地就是两贯钱。价格倒是不贵。她问小二,恭菜亩产是多少。

小二告诉她,一等良田再施够肥亩产能达三千斤。跟萝卜种植方法差不多。只不过行间距要大些,因为它的叶子比萝卜要大些。除此之外,想要高产,还得起垄。

张希瑶默默记下,又问了些种植方法,小二事无巨细全都答了。一看就是会种地的人。

张希瑶问完后,指着刚才的红叶甜菜种,“我想要这个。买八十斤种子,你给便宜些。”

小二愣住了,居然要这么多种子。岂不是把他们种子铺所有蒸菜种全包了。还有一个多月就秋收,种子铺自然也要提前把种子备齐。免得到时候从外地调货,来不及。

听到她要这么多,还要便宜,小二一个人做不主,去后面请掌柜。两人经过一阵讨价还价。最终八十斤种子收了三贯682文钱。还赠送了二两大叶慕菜种子。

这么多种子张希瑶肯定是背不动的,于是张希瑶跟陆氏换了背篓。三人在汴京城逛了一大圈,又累又饿又渴。他们带来的水全喝完了。葫芦空空荡荡。

眼瞅着天要黑了,张希瑶提议去之前的州桥,听说那边晚上有夜市,肯定很热闹。

“这边吃食好贵啊。那一小碟杂碎居然要十五文钱。"陆氏心疼得直抽抽。张二伯跟张希瑶嘀咕,“之前我还觉得你那臭豆腐卖太贵了,可要是在汴京城开一家食肆,我觉得你还是有生意的。”张希瑶叹气,“这边开不起。租金太贵了。”三人到了州桥,这边果然已经摆上各种摊位。有现煎现卖的羊白肠、腌糟的鱼和肉、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罗卜等等。(2)

每一样吃食颜色都好看,价格也贵。

张二伯却拉着两人要去买胡饼。这个其实也很贵,一个饼居然要三文钱,但他们总得吃点东西。

“怎么就没有包子馒头呢?"张二伯四下看了看,没看到。卖胡饼的大爷就笑道,“包子铺做的是早市生意,晚上不做。”早市需要很早就起来。再做晚市,身体根本吃不消。张希瑶看着对面一排的饮子摊。种类繁多,比如水晶皂儿、沙糖绿豆、药木瓜、鸡头穰、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芥辣瓜旋儿、细料猾础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刀紫苏膏、香橙丸子等等。她问两人想不想吃什么,她今天做东,请他们吃一回。张二伯知晓她钱多,也不跟她客气,真就认真挑起来。陆氏也跟在他后头,听到摊主叫卖荔枝膏就有点好奇。前朝教安史之乱,让杨贵妃名扬天下,听闻她喜食荔枝,她就好奇荔枝长什么模样。

“怎么运到汴京的?”

张希瑶看了一眼,这荔枝膏听着名字气派,其实清得跟水似的。再仔细一看,好像也没有荔枝啊。

有个懂行的人就笑道,这荔枝膏其实是用乌梅熬出来的,闻起来有荔枝的味道。

陆氏心眼实,就跟张希瑶小声嘀咕,“这不就是骗人嘛。”张希瑶摇头失笑,“这样才能卖上价。”

陆氏不想要了,就继续往前,张二伯已经选好了,他停在一家点心铺前,指着一个颜色油亮,看起来像蜜饯的吃食前,“我要一斤这个。”张希瑶看了一眼,有点像蜜三刀。不知道这古代叫什么。那摊主没想到这个乡下汉子居然舍得买这个吃食,笑成一朵花,伸手就开始拿,“这叫酥蜜食,一斤五十文钱。”

这价格一出口把张二伯吓了一跳,居然这么贵。他在镇上买江米条也才二十文。这汴京抢钱啊。他当即就要打退堂鼓,“不买了吧。我换一样。“他四下乱看,在这些点心里胡乱指了一下,“这个也不错。”摊主看了一眼,“香糖果子,一斤四十文。”张二伯还是肉疼。这也太贵了。

张希瑶却笑着摆手,“买吧。我看好多人都喜欢这种吃食。”她发现汴京人喜欢吃甜食。像酥蜜食这种甜食在城关镇其实并不好卖。原因也很简单,糖太贵了。可是汴京城有钱人多,他们不怕花钱。张希瑶付了钱,摊主拿了牛皮纸将酥蜜食包裹好,然后缠上绳子,打个结,张二伯小心翼翼接过,将它放到背篓里。张希瑶又去看陆氏,她也选好了,要买枣饼。陆氏提这个要求是有原因的,“咱家也有一颗枣树。要是我吃着好,咱们下次也可以在饼子加枣子。”

这理由很是靠谱。

张希瑶问了价格,倒是不贵,一个饼三文钱。跟胡饼价格一样。张希瑶买了七个。六个是给陆氏,她要带回家给孩子们。张希瑶和陆氏分吃一个。两人掰开,里面是枣子剁成的泥。咬一口,满嘴的枣子香。软糯香甜,非常可囗。

陆氏问张希瑶买什么。

张希瑶买了一份辣脚子。光听名字她还以为是泡椒凤爪,可是买完后才发现这居然是芥菜做的。

这时候辣椒还没有传入,但颂朝人很喜欢吃辣,辣味来源于生姜、胡椒、芥末、芥菜、茱萸等等。这个辣角子其实是现代的咸菜疙瘩。好在价格不贵。一斤也才五文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