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辅导夫君考状元> 深夜送书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深夜送书人(1 / 1)

第119章深夜送书人

肖平返回文峰村时,天色已晚,县试的结果已经在文峰村传遍。不过他和曾芸芸都不在家中,上门道贺的三五人都是族中曾与肖山交好的。他们顾念旧情,前来看看,因等不到肖平,便各自散去了。在院内,放有他们送来的道贺之物,并没有金银财帛,只是一些果蔬和零星的鱼肉。此前,早有传言肖平与知县相熟。此时,肖平得中县试案首的也就顺理成章。大伯母是不相信肖平有这个本事的。听到肖近说起,先是不相信,随后便料定肖平是走了其他门路。她索性到村里宣扬一番,倒是有人信了她的话。毕竞,村里谁家孩子读书好,大家约略都知悉。对于肖平,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过去的印象,认为他就是一个老实木讷的孩子。老实木讷,很多时候就代表着脑子不是很灵活,读书也就不可能有大出息。不过当大家想到肖平的家境时,又忍不住暗暗冲着大伯母离开的方向暗暗吐了一口唾沫:“那孩子苦成这样,爹妈都不在身边,能有什么门路?肯定是脑子开窍了!这么好的侄子不爱惜,反而到处败坏他的名声,这女人心肠好毒!”

庄稼人的心肠是十分淳朴的,立即就理顺了其中的关系。随即,又纷纷以肖平作为典型,教训起自家的孩子要学会上进。可以说,这一天,村里的成人对肖平的印象愈发好,而读书的孩子,则多了几个讨厌肖平的。掌灯之后,肖近还是前来恭喜了一番,又提起其母在村里喷了一下午的唾沫,明显有些歉意。

肖平并不在意这些,反而惊诧于肖近近段日子的通情达理。自然,肖近这次肯定是榜上无名,不过他个人并不在意。也不知道是否是在书院中听到了张居正当年的事情,他认定了这是陈知县有意磨砺他。他的自我感觉,一直很不错。

肖近还未离开,二伯又挑灯前来,坐定后恭贺了两声,便不再言辞,闷声抠起指甲。

肖近知道这个二叔是有些话不想让自己听到,便告辞离开。待肖近走出大门,二伯才讪讪地走到院门口的一个角落,拎进来一条鱼和巴掌大的一块猪肉,道:“听闻平哥儿高中案首,我送来些鱼肉作贺。“说罢,似乎是生怕肖近将这些鱼肉退还给他似的,连忙起身要离开。

肖近拉住他,将上次他所送的银子塞到他手中,道:“二伯,这些鱼肉我就收下了,但是上次你和二伯母送来的银子,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二伯的脸上立即露出了惊恐的表情,道:“你快拿回去!"说罢,把银子往桌上一丢,他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走到院中,他才高声道:“平哥儿,那只是我与你二伯母的心意,没有其他意思。你莫要多想。”

肖平苦笑,对曾芸芸道:“这银子只能暂且放在我们这里了。哪怕是送回去,他们也会再次送回来的。”

曾芸芸点头,他们都知晓二伯和二伯母的打算。二伯离开没多久,肖近去而复返。推门进来后,他便道:“知道你不会早睡,所以我还是再来叨扰一番。这几日,三番两次有媒婆登门,都快把我烦死了。其实,我知道我娘也没有心思找附近村镇小门小户的姑娘,但她莫名其妙喜欢上了被媒婆奉承的感觉。也不知道她这毛病是从哪里带来的。”肖平和曾芸芸只是笑。阿丰坐在一旁,摆弄着一把匕首,在削着一块木头,不知道想削成什么形状,偏偏他就是不言语。肖近挠了挠头,道:“我说的话就这么没意思吗?芸芸,你来说说你们为何窃笑?”

不待曾芸芸开口,肖平便道:“我们哪里是窃笑,分明是光明正大地笑。大伯母这般,定然是从蓝府学来的。我听说一般都是男方到女方家中求亲,偏偏在府城,蓝府的门槛几乎都让媒婆踏破了。大伯母应该是喜欢这种感觉吧。”肖近听了这话,有些惊讶,道:“平弟,何时你也这么会损人了?”阿丰抬起头,突然说:“我知道,少爷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肖近再度惊讶:“阿丰,你这闷葫芦竟然也会文绉绉的句子了。不够你说你家少爷是赤呢,还是黑呢?”

阿丰说:“当然是赤。少爷做的都是对的。”肖近听了,笑着问:“若是肖平做的和芸芸不一致呢?”阿丰迟疑了一下,却说:“那也是各有各的道理。”众人不由一笑。

肖近这时才把话题转入正题,问曾芸芸:“芸芸,我来是问问你,你说我现在定亲合适吗?”

曾芸芸道:“这种事情,哪里需要问我。你既然来了这里,肯定是有主意了吧。”

肖近挠着头说:“我啊,想早,也想晚。"他也不待众人询问,就解释道:“想早,是怕好的女子、好的人家被别人抢走了;想晚,是我觉得自己的前程不止于此,若是现在匆匆寻一个,怕是白白耽误了我这个人。”阿丰问:“你现在寻一个,若是可心,如何就是耽误?难道你非得考上状元,再寻个再宰相的女儿不成?”

肖近叹息了一声,道:“阿丰,你是不懂我的难处啊!不过和我比,你是没有这种烦恼的。哎,优秀的男子,总会面临这种苦恼。”肖近磨磨蹭蹭,玩闹到很晚才回去。肖平苦笑:“我这位堂兄,心思可是真多。”

曾芸芸的困意已浓,道:“下次再逗留这么晚,就赶紧催他回去。”肖近点头,起身和阿丰一起去烧热水。这也成了惯例,过去都是阿丰愿意承揽这些活,肖平也觉得没什么。倒是曾芸芸没有这种习惯,她从不把阿丰当成下人。一来二去,肖平的观念也被逐渐扭转,也不喜欢阿丰伺候。三个人泡完脚,都要歇息了,却听到院门被敲响。三人不由诧异:“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过来?”

阿丰早已起身去开门,没多久,就折返回来,道:“来的是一个陌生人,倒是没有恶意,也没有言语,只是留下了这个东西,就骑马离开了。”肖平拆开油纸,看到包着的是一本已经半旧的《唐宋八大家文选》。“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由来并不久远。元末明初的浙江临海人朱右早早地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的文章编为《六先生文集》共十六卷。后来,有人又将“三苏"分别单列。嘉靖年间,浙江湖州人茅坤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六十四卷,广为流传,一时间“唐宋八大家"之名为时人所重。

肖平手中的这本书,已经被看过很多遍了,上面还有很多批注。肖平一眼就能认出,这面全是他父亲的笔迹。

肖平放下书,二话没说就追了出去,可是茫茫夜色,哪里有来人的影子呢?肖平怅怅然地返回,曾芸芸安慰道:“快看看书里可有什么夹带。”肖平点点头,抖了抖,书里并没有什么物件。又仔细看了看前后的书页,也没有特殊的字迹。

“这书肯定是父亲托人送来的。可是,父亲为什么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呢?″肖平遗憾道。

“毕竟是别人捎带,写那些文字不方便。如今可以确定父亲是安全的。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与父亲见面了。”

肖平点点头,随手一翻,看到了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这篇文章,批注不多,但留白之处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原来文中所述赵公赵扑为人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当年有“铁面御史"之誉。熙宁八年,越州发生大灾荒,时任越州知州的赵扩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朝野所称道。《越州赵公救灾记》便是曾巩在去过越州后写成的,记叙了救灾之事,赞颂了赵公的才能与政绩。曾芸芸看到肖平对着肖山圈勾的一句“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发呆,便问:“平哥哥,你是不是和父亲一样,和崇拜这样的官员?”肖平点点头,又摇摇头,道:“我和父亲一样,都很敬佩赵公的人品,但事必躬亲,并非做官之道。当年诸葛武侯亦是镜鉴。在这一点上,我更赞赏汉高祖。”

曾芸芸点点头,深以为然。当年,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帷鲤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在曾芸芸看来,肖平通过科举步入官场是必然的。学会如何做一个好官,比学会如何读书更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