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汤显祖
月考榜单公示后,便是换舍。肖平摇身一变,成为了上舍生。肖平并不住在书院,倒是不需要如何折腾,只不过是换个讲堂读书罢了一一其实哪怕住在书院,升了上舍也并不一定要换住处。不过,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觉得到了上舍,就该和上舍的学生住在一起一一当然,也有那么个别人,换了过去又不得不再换回来,十分狼狈。对于这些,肖平并不在意,他唯一惦记的,是讲郎是否还是袁源。
因为和殷志的赌约闹得比较大,肖平的名声也进一步传开。进入白鹭洲书院的上舍,在吉安府便有了一些地位了。因为白鹭洲书院的上舍生,考上秀才甚至举人的比例很高。肖平如此年轻,便连升两级进入上舍,任是谁都不会小觑他了。反倒是有个别家境一般的上舍生主动来亲近他。既然肖平很大概率有个好前程,他们便不愿意与肖平交恶。此时的同窗之前,来日往往有用得着的地方。老是都考中了,彼此异地为官,也能有个关照。自然,若是肖平最终无法金榜题名,那么这点情分也会被他们忘掉。
不过,主动示好的同窗并不包括邱乘这个圈子的人。他们是不会与他结交的,反倒是矛盾更深了。
这些主动亲近肖平的同窗告诉肖平,上舍与内舍、外舍不同,讲郎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个讲郎轮流教授,康啸林和袁源都会为上舍授课。肖平的心中刚刚觉得踏实,便有学生传话说讲郎袁先生叫他,不过见面的地点并非在袁源的房间,而是在上舍不远的一处院落的大树下。这棵合抱粗的桂花树正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哪怕站在数十丈外也能闻到。乍一闻,甚至会觉得刺鼻。比如曾芸芸就觉得桂花味道像极前世的空气清新剂,不过,时间久了,刺鼻感就会渐渐消失,反倒身心会有种愉悦感。桂花树下,袁源和青年坐在石桌前,正聊着当今文坛的一些掌故。看到肖平和曾芸芸一起走过来,青年主动点了点头。肖平上前行礼后,将曾芸芸介绍给了二人,言道这是他社学的同窗,目前在书院游学。
袁源道:“今日叫你来此,为的是给你介绍一位名师。我身边的这位,乃是我的好友,抚州府临川县的汤义仍。他会在吉安府逗留一段时间。我这位好友对《诗经》颇有见地。不知你可愿意拜他为师?”肖平看这人十分年轻,并不知道眼前这位“糖衣人"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袁源郑重介绍给他,相信他应该有过人之处。在这方面,他并没有什么疑虑。不过,他习惯了征求曾芸芸的意见,忍不住微微偏头征求意见。看到肖平这般,青年微微一笑。
曾芸芸只是一个眼神,肖平就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袁源看到肖平答应,十分高兴,当即让肖平行拜师礼。肖平依言而行。青年看来十分谦和,看来对肖平有些兴趣,问了他之前读书的经历,听后表现出了赞叹,便道余下的日子,他将每日抽出一个时辰,为肖平讲授《诗经》。若是白鹭洲书院休息的日子,课程还会增加,改为半日学习。不过,青年也言明,他的本经并非《诗经》,而是《尚书》。只是他对《诗经》的喜爱甚于《尚书》。科考选择《尚书》作为本经,不过是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罢了。
临走时,青年看了曾芸芸一眼,略有些疑惑,但并未言语。二人离开后,肖平悄声问曾芸芸:“芸芸,我刚拜的这位先生,很厉害吗?”
曾芸芸道:“我猜应该很厉害。”
当然,在曾芸芸心中,她十分清晰,刚刚见到的这位“糖衣人"确实厉害,因为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汤显祖。
汤显祖,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文昌桥东文昌里汤家老屋。汤显祖字义仍,又字义人,号海若,又号若士、两片翁、清远道人,晚年号茧翁。他为世人熟知,是因为他写下了名传后世的《还魂记》,也就是牡丹亭。实际上,除了戏剧创作,汤显祖还是位时文大家。汤显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拜祖父、父亲为师。十三岁补县学生员后,先后拜徐良傅、罗汝芳两位同乡进士为师,隆庆四年,他二十一岁,,便中江西乡试第八名举人。
不过,汤显祖的好运暂时就会中止了。曾芸芸知道,此时的汤显祖,已经于隆庆五年遭遇了一次会试失利。如果历史的进程不变的话,明年的会试,汤显祖依然会落榜。
待汤显祖文名传扬开后,他将吸引首辅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想让汤显祖和沈懋学一起,做他儿子的陪考,并许以头几名。汤显祖没有配合,在随后的两次会试中再次落榜,倒是同意配合张居正的沈懋学高中状元。接连四次落榜,对汤显祖的打击很大。可即使如此,汤显祖还是在三十四岁考中进士。
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曾芸芸在上本科时,就曾有个疑惑,为什么很多文坛大家考不上进士?真的是科举考试不公平吗?如果说她当时的概念还不清晰的话,到了这个世界的几个月里,她就弄清楚了原因。那些文坛大家考不上进士,很多都是有原因的,倒是与科举考试的公平度无关。且不说唐宋,单单是明朝,就有人拿张岱说事,认为这样的文章圣手考了三十年,一直到明亡都没有中举是科举不公正。其实,哪怕是张岱,也并非一定能写好八股文。哪怕平时写得好,也要看临场发挥,考场上也未必写得好。毕竟,虽然张岱的小品文写得好,但科举不考小品文。因此,有才华的人考不上,是正常的。但是从正常途径考上科举的,必定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另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张岱若是早早登第,后人未必能看到《湖心亭看雪》那样绝妙的美文。同理,汤显祖若是官场得意,而非失意后辞官,《牡丹亭》能否问世都是一个问题。此时的汤显祖,才学未必达到巅峰,但是教授肖平,应该足够了。哪怕他的本经是《尚书》,但曾芸芸依然认为他给肖平讲授《诗经》,毫无问题。在曾芸芸面前,肖平的思维有时候很单纯。既然曾芸芸说汤显祖厉害,肖平也就信了,并没有过多追究原因。
曾芸芸欣喜之余,也有些担心。过于单纯,肖平以后如何在官场上打拼呢?不过担心了片刻,曾芸芸又释然了。一个人的路,总是要靠自己的脚步走下去的。哪怕曾芸芸知道一些历史的走势,但是她依然无法左右很多事情。另外,遭遇一些挫折,对肖平而言,是必然需要经历的。曾芸芸和肖平走后,袁源微微叹息了一声,却被汤显祖捕捉到了。“袁兄,我已收下这名弟子,为何还不开心?“汤显祖的手指轻叩着石桌,问。
“哪里是因为这个。刚刚随肖平前来的小子,你可看到了?"袁源问。“叫曾云云的吗?我注意到了。《吕氏春秋·圆道》有云:“云气西行,云云然。“这名字起得,倒是少见。“汤显祖笑道。“我一开始也和你一样觉得奇怪,后来才知,他的名字是曾芸芸。《老子》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过这都不重要。此子目前仅仅是游学生,而肖平早已考入上舍。不过据我所知,曾芸芸读书的天分,犹在肖平之上。不过,此子对科考大概是全无兴趣,入院考中故意放水,只是每日优哉游哉。可惜了。"袁源道。
“也许这是位陶渊明、王冕一样的人物。功名富贵本无凭,你我费尽心情,却误了多少流光啊!"汤显祖的脸上面上现出一丝寥落,不过他随即一笑,又对袁源道,“不过袁兄不用担心,我还做不到如此清高。科举,我还是要考的,毕竞我还有一些志向,需要官位来实现。”袁源没想到一惯心高气傲的汤显祖,会用陶渊明、王冕来比拟曾芸芸,不由对曾芸芸又高看了一眼。不过,联想到曾芸芸可能会入赘到英格兰,做那位洋人郡主夫婿的事情,袁源觉得曾芸芸这个人愈发奇异了。汤显祖没有继续说话,只是抬眼看着头顶的枝条,似乎在想什么问题。袁源知道汤显祖有发呆的习惯,干脆也不言语了,与他一同发呆。曾芸芸并不知道自己给袁源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她和肖平、解鉴返回住处的途中,与肖近遇上了。
肖近见到曾芸芸,不由大笑起来,问:“芸芸,书院里很多人都在传言,说你将和那个大洋马成婚。哈哈,笑死我了!不过你放心,我不会把你女扮男装的事情抖露出去的。”
肖近又对肖平道:“平弟,考得不错,不过你还需要继续努力!在白鹭洲书院考个好名次,算不得什么。明春的县试才是关键。要我说啊,你各方面都好,就是不会藏拙,锋芒太露。不像我,懂得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