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渔家四时鲜> 蚵仔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蚵仔煎(2 / 2)

周巧女也没有跟江盈知说,后面王逢年还跟她报过准备的东西,一样样一桩桩,这些会留在海浦。

更重要的是,他还邀请了周巧女参加他的南北货行开业,告诉她,他以后不会再出海,

船老大固然威风,但总不如当个货行东家来得安稳。

周巧女虽然表面没有动容,内里却觉得这人可以,没要别人给他说好话。三个人聊了许久,最后从王逢年身上,谈到了小梅那。拿来买里镇的房子。

之前江盈知说过,等小梅能把二掌柜这个担子挑起来,事情可以做好,到时候就把钱独立解决。

现在小梅做得不算很好,但至少能扛点事,遇到些问题,虽然会慌,可也能慢慢试着从在家里活泼,到了外头面对众人,也能够开朗大方,做事有条理。她还跟着陈强胜去了周边岛屿,尤其是货店卖的最好的几样东西那地方,拿着自己准备的契纸。把收购的价钱提高了很多,并要求承诺供给四时鲜货店的东西,不能再转手卖给其他人,卖其他人就要打官司。

这也让后面别人来撬墙脚的时候,没有几家肯答应,保住了这独特的货运链。所以江盈知琢磨着,应该要给小梅买房了。

雕花的特别好看。

小梅特别高兴,她喜欢的是里镇小巷子中的房子,带院子,屋子虽然不多,可是木质“买,”江盈知说,她已经把钱给小梅了,让小梅自己掏钱买。小梅豪气地交了钱,实则手都在抖,隔天状似镇定地拿到了地契,上面写着她的大名,陈梅舒。

她抱着江盈知和周巧女哇哇大哭,从前只有个破竹屋,到后面的石房,以及现在,她都能有里镇的房子了。

走得更远,站到更高的地方。

这给了她莫大的自信,好像是重新给她的脊背立了根脊骨,让她可以更加昂首挺胸,江盈知告诉她,“我们小梅,以后会有更多的东西。”

小梅坚定地说:“我会靠自己办到的。”

今日是双喜临门,小梅有了自己的房子,王三娘成功当上了小管事。投票。

倒不是靠江盈知跟鱼厂的单子,毕竟管事选人在前,选了后还得比,再要鱼厂其他人所以王三娘凭借各项突出,在大众选举票数多,自己当了小管事,她当之无愧。海蛇,愁自家儿子那条腿,做梦要在做发财梦。

"谁能想到我王三娘也有这一日,"王三娘把酒杯磕在桌上,"想当初我还在那苦哈哈捕“有年穷疯了还求海神赏我点银钱吧,结果刚求完,就下了场大雨,从头到脚淋了个遍。”

财了。

王三娘那时气急败坏,这会儿说起来倒风趣,“海神肯定也没想过,我如今可不要求钱“老娘有钱了!风光了--”

周巧女哈哈大笑,“你一喝酒,就说大话,有钱了分我花花。”把自己的胳膊,嘶了声,"没在做梦,怎么晕乎乎的。"三个子,拿去花吧,"王三娘也大笑,拍了她手掌三下,又抹抹自己的脸,伸手掐了江盈知端着盘子走了过来,闻了下,嚯了声,“谁拿出来的酒,这陈酿可醉人了。"她刚说完,王三娘就趴在了桌子上,嘀咕了句,“这床真硬。”弄得人哭笑不得,却又都伸出点真好的念头,大家都在往前走。其他人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四时鲜是迈大步地往前。嘴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四时鲜这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海浦人的周围,出现大家的了。”

比如原先里镇的人买干货,他们会说,"上那个陈记那买去,东西好,价贵一点就贵点“三门口那家铺子的也不错,墨鱼干都要大不少。”

哪里来的,弄的就比我自个儿这好吃多了。

但自从四时鲜在里镇开了货店以后,那么就变成了,“上四时鲜那去啊,那酱也不知道啥差别,还比陈记便宜许多。

“那鱿鱼干才好,又大又厚实,我上回买了泡开,跟五花肉一块炖,那肉炖得跟鲜得没出了新货,红鱼干听过没,肉可太好吃了。

有个大娘挎着个篮子走过去,打断了几个人的说话声,"去不去四时鲜,听说这会儿又“别家的都没有,只有那里有。”

因为红鱼也是摇星浦渔场出来较多的。

当货店在大娘大婶里有了知名度,东西压根就不愁卖,她们有的虽然抠门,但对好东西可上心,天天起早来买。

每日早上天还灰蒙蒙的,中街各家食铺都没有起来做生意,这里便围了不少人,久而久之,也是里镇的一大奇景。

当然这只是货店,四时鲜在里镇、外岛人嘴里,才是被反复提起,这会儿说起来的时候,

已经不需要再加个前缀了,说是得了做鱼第一鲜牌匾的才被人知道,或是才有排面。现在单单提起四时鲜这三个字,几乎没人不知道,都能在路上引人回头,然后几个不认识的人凑在一块,说着哪些东西好吃。

说完就开始犯馋,嘴巴里好像涌起了椒盐、酸汤、烤鱼、鱼冻、腊带鱼、蟹黄汤包、蟹粉狮子头等等的味道。

这钱花的让人心甘情愿。

手里还拿着碗筷,那就是从那买了东西回来,再拿回家吃的。只要早上到下午边上,从里镇急匆匆往城门赶的人,多半都是往四时鲜吃饭的,要是从来没有哪家食铺能在海铺做到这份上,名声大振后,没有同行拼命诋毁,反倒吸拢了不少同行青睐,四时鲜算是头一份。

不过比起那些来,四时鲜口碑好的地方,是一直都流露着温情。给最开始食客的摊子一直都在,桌子也渐渐变得更多,而且吃食从来不涨价,价格还便宜,隔三岔五出新的吃食,食铺里出海蛎饼,摊子上就卖蚵仔煎。蚵仔煎也是用牡蛎做的,只不过用的是红薯粉浆摊牡蛎,先放牡蛎,再倒粉浆,加鸡蛋和蔬菜。煎出来的红薯粉皮软韧,混合着大颗的牡蛎,搭配着独特的酱汁,还没吃就先流口水。

这种地摊小食,让渔港周围的不大富裕的人家,也能尽情享受美味,延续着四时鲜的美好印象。

赚了很多钱,有了渔场后,江盈知的步子慢了下来,也会腾出时间来反哺大家。比如今夜,这大概是海浦入秋以来,最冷的一个夜晚,她却没睡,熬了几大桶鱼汤和吃食送到渔港岸口。

那里正在进行最后的打桩,明日开始铺设码头的木板,渔民们忙碌着,灯笼点了一大堆,

冰冷的海水里还传来哗啦啦的声音,有人在底下游。

小吏在打着哈欠,排点入港的渔船,满载货物的船只渐渐停靠在岸口。夜里的风大,冷得人直哆嗦,江盈知招呼大家来喝汤,她熬的鱼汤料特别足,鱼肉、鱼肠、鱼丸、鱼豆腐、虾仁、豆腐,说是鱼汤,其实是一锅杂烩。汤多料多,鲜美又滚烫,吃的人心里也暖融融的。

买卖盐的斤数,不过价钱的话,我会跟上面说,毕竟码头这些你出的钱多,面子在这。而另一边岸口,所官边走边跟王逢年说:“你说得在理,与其提高渔民工钱,不如放宽所官笑着说:“哦,我这糟老头子可就不留你了。”

王逢年收好文书,原本没有表情的,突然有了点笑意,他半点不害臊说:“你可留不住我。"

“臭小子。”

官招了招手。

王逢年走到分江盈知旁边,自然地拿过勺子,江盈知看他一眼,没说话,朝后头的所所官看着这一对,背过手去,感慨年轻真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