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后来的药都是张晴给她买的。
张晴那时刚大学毕业,开始上班挣钱,看到要好了一辈子的姥姥到老了这个样子,心里尤其难受。
更难受的是,为儿女付出了一辈子、待儿媳犹如女儿的姥姥,老年痴呆了,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实际上,在姥姥的赡养上,家里的这几个儿女,并没花几个钱。
每个月,大舅都会从东北邮寄一千块钱回来给姥姥,他常跟家里的弟妹们说:“你们出力,我来出钱。”
一个老人,也就吃点喝点,一个月哪能花得了一千块钱?
姥姥还没糊涂的时候,经常把钱省下来给王英如,她总觉得,自己这个小女儿是过得最不容易的一个。
到后来糊涂了,她也并不愿意把大舅寄给她的钱交给别人,或许这些钱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可是她那个样子,根本没法继续独自生活下去,儿女们商量了之后,便决定二舅三舅家轮流奉养。
大舅寄的钱,轮到谁家时,谁家就拿着作为姥姥的伙食费。
然而姥姥每月带着一千块钱的伙食费,吃的都是什么?
两个儿子虽还算孝顺,可是他们整日介在外面干活,哪里顾得上家里吃些什么?
还不都是媳妇做主。
二舅妈总怨姥姥偏心老三家和女儿们,所以对姥姥并不上心,经常去集上买几个包子,一顿饭给姥姥两个包子了事。
三舅妈呢?因为姥姥觉得她对自己不好,骂了她一次,从此便心里有恨,加之三舅妈是个极为节省的人,更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一块馒头加碗白开水是常事。
那每月的一千块钱,基本上都是进了两个儿媳妇的腰包。
这样一来,姥姥反而过得更不好了。
可即使这样,姥姥还要被抱怨难伺候。
在两个舅舅轮流奉养之前,王英如还隔三差五的回来,给姥姥买这买那,做点她爱吃的。
可两个舅舅轮流奉养之后,王英如也觉得姥姥有了依靠,回娘家也不如以前勤快了。
两家轮流奉养还不到一年,姥姥便去了!
: